结肠滴注治疗结肠炎观察

时间:2022-07-29 03:32:31

本文作者:惠建萍 刘 力 惠建荣 杜晓泉 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以结肠黏膜损害为主的慢性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研究表明,UC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1,2]。因其病程长、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笔者采用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特色制剂溃结灌肠液结肠滴注配合隔姜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8年发表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3]中UC诊断标准,并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及结肠克罗恩病、放射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结肠炎症。

1.1.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进行。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②临床类型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③临床严重程度为轻度、中度;④年龄18岁~65岁,性别不限;⑤患者知情同意。

1.2.2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并发症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④过敏体质者;⑤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的患者。

1.3一般资料研究病例来源于2009年1月~2011年6月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名老中医工作室及住院患者。共纳入研究病例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共脱落11例,最终有效病例109例。其中治疗组55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21岁~63岁,平均年龄49.63岁±6.1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3年,平均病程3.54±3.96年。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22岁~62岁,平均年龄48.65岁±5.11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5年,平均病程3.34±4.21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溃结灌肠液结肠滴注加隔姜灸治疗。方法:溃结灌肠液(组成:苦参20g,败酱草15g,地榆15g)三药水煎,进行灭菌,中药包装袋包装,每包140ml。治疗时将灌肠液加温至38℃~39℃,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将准备好的灌肠药袋连接输液管和灌肠管,灌肠管前端涂液体石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由缓慢轻柔插入灌肠管,一般深约20cm~25cm,以不超过30cm为宜,调节滴数控制在50滴~60滴/min,液体滴完后嘱患者俯卧位2h左右。每晚睡前1次。隔姜灸:(1)选穴:神阙、中脘、足三里;(2)方法:将新鲜的老生姜切成直径约2cm~3cm,厚度约0.3cm~0.4cm薄片,在姜片中间用针扎6~10个小孔。取陈艾绒用手搓制成上尖下平圆锥形枣核大小的艾柱。把姜片放在选定的穴位上置艾柱,点燃艾绒的尖端,使其逐渐向下燃烧。待患者有灼痛感不能忍受时,将未燃完的艾柱除去为一壮。每穴灸3壮,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5-ASA)(规格:0.25g/片,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80148),活动期每次1g,每日4次,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1周,再改为每次0.5g,每日3次。2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d,连续4个疗程,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况。

2.2疗效标准

2.2.1症状积分办法表1显示,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标准制定。

2.2.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标准执行。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以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用t检验。

3结果

3.12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表2显示,治疗组55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7.3%,对照组54例患者总有效率70.4%,经χ2检验2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表3显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改善6个症状方面均疗效显著,经t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改善腹泻、脓血便、腹痛等3个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食欲减退等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3.32组患者疗程结束3月后复况比较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2组临床缓解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16.6%;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患者因严重的痔疮不能继续灌肠而停止观察,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的6例患者有轻重不同的恶心、厌食,对症处理后缓解。

4讨论

UC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肠澼”、“休息痢”、“便血”等范畴[6],其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疾病过程中可产生湿、热、痰、瘀、毒等病理产物,使病情缠绵难愈[7]。本病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缓解和发作交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目前重度UC死亡率仍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8.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且渐成体系,故从中医药角度对UC的防治研究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医药治疗UC采取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内病外治与内外皆治相结合以及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特色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在控制症状、减少副作用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由于UC病变主要影响肠黏膜,并且以结肠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可向近端扩展,以致遍及整个结肠[9]。结肠滴注给药首先能使药物直达病所,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有利于直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失及溃疡修复愈合;其次是药物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0]。采用结肠滴注的方法较传统的灌肠方法保留时间长,能显著提高疗效。方中苦参、败酱草、地榆健脾燥湿,涩肠止泻,杀菌消炎。隔姜灸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灵枢经•经脉》记载:“陷下则灸之。”《扁鹊心书》中提到:“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神阙穴是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脐部正中,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且脐下无脂肪组织,与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连,故渗透性强。中脘为胃之募穴,温灸有调整胃肠功能、助运化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穴,温灸则有健脾土、双向免疫调节之效。三穴相配隔姜灸,温中健脾,行气升陷。UC结肠局部为免疫增强反应,隔姜灸抑制异常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炎症介质,改善炎症反应。因此,对本病治疗应采取结肠滴注给药与隔姜灸结合,既能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杀菌消炎,又可温中健脾、行气升陷,祛邪和扶正相结合,标本兼治,开创新的治疗途径,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上一篇:肝病治疗通络八法 下一篇:汉代气候和健康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