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林木林间栽培食用菌探讨

时间:2022-07-29 03:19:29

利用林木林间栽培食用菌探讨

摘要:指出了竹叶枝条作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在食用菌的栽培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对林木林间栽培食用菌进行了探讨,并且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为更好地利用林木进行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林间栽培;食用菌

中图分类号:6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12-0080-02

1引言

竹叶枝条作为一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经济价值,在生物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其的探索也逐渐深入。当前我国由于林木的利用研究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因此需要在自我探索的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以更好的运用到生物研究中。本次研究主要是将林木作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实验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在食用菌的栽培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和普遍推广,具体情况如下。

3实验材料和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供试菌种

在菌种的选择上主要为平菇和榆黄蘑,实验的菌种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筛选,避免受到病毒侵害或者质地不佳的材料投入实验,以免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1.2栽培料配方

每2亩竹林需要培养料干料的用量:①竹叶、枝条:1 00 kg;②竹屑:2 000 kg;③谷壳:1 00 kg;④尿素:2 kg;⑤过磷酸钙:0 kg;⑥碳酸氢钙:0 kg;⑦石膏:2 kg;⑧整洼时施生石灰7 kg。

3.2实验方法

3.2.1集叶灭菌处理

集叶灭菌处理就是将美欧腐烂的枯枝落叶集中起来进行灭菌助处理,主要采用的是二次发酵法,具体操作为:首先将散落的林木竹叶进行搂集,将这些竹叶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为了更好地进行灭菌处理,一般每一堆竹叶控制在0 kg即可;其次在每堆竹叶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水和多菌灵,保证其配合比的合理性,配制结束后进行搅拌;然后将搅拌过后的竹叶堆压实,盖上塑料膜,并且将塑料膜的四周封严实开始第一次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塑料膜的温度会上升,直到温度上升为1 ℃后再次翻堆,为了更好的进行发酵,一般要在温度上升到1 ℃经过2 d后翻堆;其次再次将塑料膜盖住、压实进行第二次发酵,发酵一定时间后将塑料膜揭开,对发酵后材料的p值进行监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将其控制在6.4左右即可,从而保证培养料上床前的含水量能够达到70%,为食用菌的栽培 奠定良好的基础[2]。

3.2.2作床

作床就是实验前在平底、耕地的基础上进行整地作业,床上栽培可以分为高床栽培和底床栽培两种,此实验中林区内主要采用半高床的形式,将床的宽度控制在0.4~1.0 m之间,床的长度应该根据地势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方法为:首先制作床埂,主要采用挖土叠做的方式进行床埂的铺设,一般叠加的高度为11 cm左右,然后将床埂进行压实,使整个床埂的高度达到20 cm;其次雨水较少时在播种前应该在床内灌入一定量的底水,并且在床底及其四周撒入一定量的生石灰进行灭菌。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会出现季节性降雨,大量的雨水冲刷和淤积会对床形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需要在床四周开挖排水沟,使雨水能够顺利排出[3]。

3.2.3堆料发菌

堆制原料时最底层铺上谷壳20 cm,竹叶1 cm,竹屑1 cm,然后撒上一层尿素尿素剂量为1 kg左右,碳酸钙剂量为 kg左右,石膏剂量为10 kg左右,并浇少量水,接着再铺一层谷壳,一层竹叶,一层竹屑,厚度0 cm,上面再撒上一层尿素、碳酸钙、石膏并浇少量水,以此类推,堆3~4层,堆高1.~1.8 m,原料堆好后按每100 kg干料浇60 kg水,在料堆上浇足水分。以后每10~1 d翻堆一次,共翻3次堆,翻堆时要求做到上下,内外的培养料互相调换位置,使培养料上下,里外发酵均匀一致[4]。

3.2.4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括温度的控制、菌丝的检查、通风换气以及水分等各方面的情况。例如本次实验中在发菌阶段应该将料温控制在21~28 ℃,一旦超过30 ℃的高温就需要进行遮阴;对于菌丝的检查主要是一定时间后检查菌丝是否不满,一般检查的时间为播种后21 d,并且在菌丝未布满前不得揭开塑料膜,布满后揭开,利用较大的温度差为菇蕾的快速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菇蕾形成的过程应该及时的通风、换气以及喷水,出菇期培养料含水量以60%为宜;覆盖土含水量>20%,空气相对湿度8%为宜。

3.3.5采收加工

首先要对食用菌的情况进行严查,成熟后才能进行采收,如颜色上食用菌是否从深至浅逐渐演变,孢子是否散落等,在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采收;用刀把刚开裂后的菌蕾整个采下,洗净泥土,集中平放在木板或竹筛上,喷点水,盖上薄膜,在太阳下晒一下,就会开伞掉裙,而且个个完整;采后及时送入40~60 ℃ 的烘房烘6~8 h脱水烘干至色白而且香浓。其次在采收后应该进行清理,比如说将坏死的菇清除,将试验地晾晒一定时间后覆盖塑料膜,为食用菌的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便下次更好采收,一般来说食用菌可以进行4次采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6]。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林间栽培食用菌情况

将2011年与2012年林间栽培食用菌的情况进行汇总,包括总产量、平均产量以及生物效率等各方面的内容,详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发酵叶加辅料的平均产量最高,生物效率较高,发酵叶次之,未发酵叶加辅料的平均产量和生物效率都存在很大程度的降低,具体情况为:发酵叶加辅料>发酵叶>未发酵叶加辅料。

4.2平菇产量情况

将2011年与2012年平菇不同品种情况进行汇总,包括产量、生物效率的内容,详细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2011年和2012年都是06号菌种的产量较高,生物效率也是06号菌种较高。

通过表1和表2的信息可得,选用合适的菌种,在发酵叶+辅料的条件下,食用菌的生产情况较好,平均产量和生物效率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林木竹叶对于食用菌的栽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实验,从而为食用菌的高产提供良好的保障[7]。

结语

林木竹叶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以及操作简单等多方面的特点,尤其是在生态建设日益重要的情况下,林木的面积范围也会逐渐扩大,相应的林木竹叶也会逐渐增加,为食用菌的栽培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生物栽培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林木竹叶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的栽培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栽培方式,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文豪,董儒贞,唐玉红.银杏叶栽培功能型食用菌银杏香菇配方试验[J].食用菌,2013,3(4):42~43.

[2]张作林.食用菌不同的创新栽培模式[J].农家之友,2013,16(12):47.

[3]涂改临.猪苓林地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2010,19(5):22.

[4]李柯辉.竹叶培育食用菌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60(11):111~113.

[5]刘景强,张宝童,迟永明,等.浑河源竹叶松林食用菌资源调查[J].辽宁林业科技,2013,19(2):36~37.

[6]童清.云南普洱市野生食用菌资源及生态分布[J].食用菌,2010,32(1):14~16.

[7]王林军,刘宏伟.兴安竹叶松菌根食用菌生态林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4,37(4):107~108.

上一篇:大型苗木生产基地苗木数据管理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玄武湖景区景观改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