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普高教育中家长作用的“定位”

时间:2022-07-29 03:10:10

县乡普高教育中家长作用的“定位”

【摘要】 普高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老师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县乡普高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41-01

1 现象与问题

今天的高中教育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幕情景: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原本想请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子女,但结果却看到,学生对家长大喊大叫,肆无忌惮,学生先发火、发难了,在家长面前大有“居高临下”之势。这种现象既挫伤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又使部分学生失去了纠正、改过的良好时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我们对家长、对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不够,所以使得我们对家长的作用有过高的估计、不正确估计。

2 从学生角度看

2.1 青春期叛逆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青春期相伴随的是“青春期叛逆”。

青少年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青春期叛逆,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这种心理实现指向的是家庭教育,对父母教育的“叛逆”,现实中表为“不听话”,甚至跟父母对着干,而独生子女的背景,使得父母经常非理性的“屈服”,从而助长了叛逆心理。

2.2 舆论媒体的负面影响

今天中学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因而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杂,其中有部分媒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有惊人的言论,还有歪曲事实、迎合低级需求的报道、娱乐节目、影视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中学生起到负面引导,强化了他们对家庭、社会与现实的更多不满,产生厌学、偏激、过激等言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3 时间的分配

县乡普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与父母相聚或交谈的时间少,许多时候是吃饭的时候接触,住校生只能是放假的时候。因而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了解减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针对性降低,子女便逐步不认可父母的教育。另一方面子女对每日重复的、不具针对性的教育,理解为“唠叨”,抵触情绪与日俱增,矛盾也在与日俱增,家庭教育的效果不断降低。

2.4 因为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子女很多时候将在学校、在生活中的不愉快、不高兴的情绪通过家庭释放出来,父母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发泄对象。

当然这与现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

3 从家庭角度看

3.1 家长自身知识层次问题

县乡普高的学生家长绝大部分为农民、农民工、工人及个体商户。这种构成决定了家长中主体的知识层次不高,因而看问题的角度、对待教育的态度、对子女思考认识的深度、对高中教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面对青春期不断长大的子女感到教育上的无助。

3.2 家长用于子女教育的时间少

绝大部分家长只能在饭桌上进行家庭教育, 与子女进行沟通,因而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了解的不够。还有一些名义上是陪读的家长却上着12小时以上的班,变成“子女陪父母上班”,这造成家庭教育简单化、机械化,使得家庭教育变成了“责怪”、“唠叨”,成为青春期叛逆的助推力。另外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3.3 家庭教育的单一性、粗放性、惰性

知识的构成、工薪的背景,使得绝大部分家长主观上确实关心教育,更希望还能够学好,但是不知道如何关心。面对子女出现的问题,要么以自己的形式、自己青春的不幸教育子女,要么就是简单的唠叨,要么简单的打骂等。使得原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发杂的问题僵化。还有部分家长错误的估计了孩子高中后的自觉性,基本上放任状态,导致孩子染上一些不良习惯而不自知。

3.4 不当的爱

今天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关心,更有爷爷奶奶的呵护,使他们养成很多毛病,有恃无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60、70年代的父母是在艰苦的条件下生长起来,在严父孝子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很多梦想没能实现,于是对于子女,他们在物质上大力支持,甚至不惜浪费;精神上纵容,希望子女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甚至一些起码的道德底线都被突破。这些不当的爱助长了孩子的很多问题的出现,使孩子喜欢讲权利,谈条件,怕吃苦,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低。

4 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面对工作对象及其家庭教育的变化,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必须跟着变化,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首先我们要对家长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有个正确、合理的定位。“学校教育的补充,提供有效地后勤保障与偶尔的情感慰藉,班主任工作的可靠助手。”

其次,班主任要给自己的工作有个正确的、适度的定位。“班级全面工作的负责者,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人,学生人生的导师。”经历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精神中永远融入我们班主任的基因!这就是教师的伟大与责任!

再次,我们要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学生,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主动适应环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面对如此重大的责任,有的班主任机械适应、简单工作,以为一届学生的成功就可以一劳永逸,将以前的模式照搬、套用,因此工作失去了主动性、预见性,就事论事,遇到问题才去处理问题,导致工作十分被动,往往失去教育学生的最佳机会,甚至“误人子弟”。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以“青春期叛逆”为契机,抓住学生青春期“自我重塑”、“渴望成长”等积极的特点,善加运用,通过典型事例介绍、主题班会、班集体活动等途径,以成熟的观念、理论、经验引导年轻的学子;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耐心、细心、恒心、决心、爱心感染青年学子。在不断促进青年学子的成长中去影响他们、塑造他们,使他们深刻体会到青春的无限的潜力、巨大的可塑性。感受教师的魅力,建立“亲情”的信任,实现有效教育。

上一篇:实践教学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疏导初中生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