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创新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2-07-29 12:19:46

警惕创新的认识误区

技术创新相对容易,但应用创新才是政务信息化的聚焦点。

近年来,政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众多部门热衷于通过政务信息化进行服务管理创新,但对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出现了一些效果与动机不对应、成本与成效不相称的情况。笔者认为,政务信息化创新活动应以信息化项目为载体,必须从成效、成本、风险三个要素考察和管理信息化,如果不关注成本尤其是不关注风险所在,就会应验诺贝尔奖获得者诺顿的一句名言: “不对风险进行管理是最大的冒险”。

信息化≠创新

当计算机、通信技术广泛融入政府的服务管理活动时,政务信息在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等方面呈现出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如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了“一站式”的资源整合,突破了传统政务信息运作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体现了信息服务的模式创新。又如,政务事务处理中依靠人口、空间地理数据库的支撑,凸显了信息精确统计、综合分析、预测预警等优势,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应用创新。正因为如此,许多单位对政务信息化“情有独钟”,头脑中形成了强势“概念”――政务信息化就是创新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一定会开创政务创新面貌和显著提高应用成效。

实际上,信息化是服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息化与创新是手段与结果的关系,中间有个关键环节就是作用方式,即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作业方式和流程进行优化,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弥补手工作业的不足,才能大幅提升工作成效,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创新价值。如果把注意点仅放在是否采用信息技术,而忽视信息化中的“化”字,则信息技术就可能既把原有的优势固化了,也把缺陷固化了,这样就会出现项目的边际效应递减,且性价比不高等问题。

因此,不要以为有了创新手段,就一定会有创新效果,而应注重通过信息化,优化政务服务管理模式和作业方式,解决传统工作的局限性、瓶颈性问题,更好地为民服务,使创新手段、创新过程、创新效果实现有机的统一,充分体现政务信息化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不能“重表轻本”

在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带动了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又推动了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可以通过采购新产品获得,投入精力小,且因操作界面新、显示功能强等特色易被外界感知,往往成为业务部门争取“领先一步”的“创新亮点”,但这只是创新活动的“表”。而应用创新需要对业务本身进行大量梳理分析和取舍改造,利用技术支撑对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容量等内在要素进行再造优化,是一项艰辛的持续的过程,这才是创新活动的“本”。

由于技术创新相对容易,于是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进入我们视线,政务信息化的经费大量消耗在添置新产品、新设施上。比如,政务信息化涉及众多部门、公务员和广大的社会群体、面对广大的公务员,因此,不宜采用刚出实验室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应着眼于成熟的、适用的技术,开创新的应用模式或方式,显著提升应用成效从而实现应用创新。当前,政府管理服务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必须注重“表本兼治”,因此,抓紧进行应用创新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牢记应用创新才是政务信息化的聚焦点。

对仅在模拟环境中成功的新技术、新产品,一般应安排在试点单位、试点地区进行检验与完善,然后逐步推广到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去应用。承担试点任务的单位对创新技术也应先在影响面小、应急措施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使用,不要轻易作为“创新目标”。

复杂工程

需先打好“地基”

从建筑特点看,高楼大厦需要深厚的地基,具有抗风、抗震、避雷等建筑要求,而平房小屋在这方面的要求低得多; 就建造成本看,高楼大厦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均远高于平房小屋,其中含有很大一部分地基工程的成本。就建设过程来看,高楼大厦在前期建设地基工程时,围墙一栏,地面上“不见动静”,只有开始做地面工程时才比较显眼,而平房小屋没有复杂的基地工程,直接在地面上砌墙叠屋层层上升,看得见且速度快。

上述现象在政务信息化建设中,也同样存在。有些单位只追求见效快,比较热衷于抓信息化的“平房小屋”建设,但随着信息化“三跨”(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应用的增多,条块结合的应用逐渐成为推进的主流,客观上已需要建造“高楼大厦”,需要先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工作中必须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避繁就简不做基础工程,推进“三跨”应用的政务信息化,其基础工程涵盖网络体系、信息资源体系、认证授权等应用支撑体系的建设,涉及因素多、协调要求高、时间比较长,一般致少需要2~3年以上的时间,但政府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制,容易引发“重短期、轻长期”的项目建设倾向。二是由于基础工程欠缺,当面临跨部门应用时,不考虑构建统一的应用支撑层,只采取简单衔接方式,这如同没有深厚的基础工程,高楼大厦是万万造不起来的,只能是一片豪华的平房。

我们应该树立“一体化设计、集约化建设、协同化应用、制度化管理”的政务信息化推进新理念。针对年度绩效考核制,我们可以将政务信息化工程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成效叠加”的方式进行,即每年有阶段性成果,通过多年持续发展取得“积少成多”的整体性巨大成功。

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地域环境、经济基础、起步时期等差异,政务信息化也存在着发达和欠发达、先进和落实的差异。许多欠发达、落实的部门和地区,提出了“跨越性发展”的口号。以电子政务为例,一些处于起步阶段、提高阶段的地区(详见下表),渴望直接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这种决心也无可非议,但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附表中五个阶段揭示的是电子政务发展的规律,其中每一个阶段均以前一个阶段作为存在和发展前提,没有前一个阶段的铺垫和支撑,后一个阶段将难以实现。

正确运用五阶段规律的方法是,看清前进的方向,有前瞻性地策划各项工作,使前面的各阶段工作与后阶段工作形成有机衔接,缩小前面各阶段花费的时间,较快地进入到后一阶段,取得在时间成本、建设成本、协调成本上的“跨越”,以较快的速度和较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目标,形成人们常讲的“后发优势”。

上一篇:网络流量尽在掌控 下一篇:整合信息化平台为服务业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