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28 10:13:19

重视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学校德育和美育的新模式。国家鼓励德育、美育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德育、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变革。文章分析了摄影在学校德育和美育中的独特作用,提出应重视和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把摄影教育作为中小学推进德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以配合学校课程以及教育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摄影;学校教育;辅助课程教学;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4-0062-05

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拉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说过:“不懂得摄影语言的人,将是未来的文盲”[1]。现如今的“摄影革命”(主要指数码摄影设备和数字影像技术的普及)和所谓“读图时代”“流媒体时代”的到来,既印证了大师的预言,也凸显了摄影和影像在我们今日生活和教育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狭义的摄影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广义来讲,摄影既是一门技艺,也是一门学科。数字时代的摄影主要指以摄影光学和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本文论及的“摄影”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码摄影技术和实践。

面向学生开展的摄影教育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本身涉及到许多认知或实践领域,与学校德育、智育和美育有着紧密联系,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对于推进中小学德育、美育、智育和体育有着重要作用。遗憾的是,在当前基础教育界,对摄影的重视程度不足。

因此,在当前教育界倡导探索学校德育和美育新模式,鼓励教育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德育、美育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与发展的大环境下,重视摄影和摄影教育很有意义。

一、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作为信息记录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载体及传播手段,摄影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之一。摄影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除其形象性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摄影在学校教育和辅助课程教学中具有特殊作用和优势。

(一)趣味性

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是“决定性瞬间”,指的是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幅静态的影像当中。但对于学生来讲,摄影往往捕捉的是“趣味性瞬间”:比如独特的视角、变形的影像、凝固的瞬间、奇异的画面。这就是摄影对于初学者的魅力所在:通过摄影,我们能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趣味的影像世界。

摄影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摄影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摄影的结果――影像中,还体现在对摄影作品的鉴赏和评论中。通过摄影,学生可以发现最普通的景象通过变换角度、通过不同的构图变成全新的画面;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通过摄影中光的利用,学生们可能会对光的组成、光的性质等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鉴赏优秀的照片时,照片中所含的情趣与韵味,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愉悦心情,振奋精神。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摄影也不失为一种充满乐趣的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对孩子们的身心起到愉悦作用。拍摄者对题材的选择、细节的抓取、构图的表现都能增加摄影的趣味性。因此,许多爱好摄影的人都是由最开始觉得摄影好玩、有趣而去接触摄影,“玩摄影”这个词就充分体现了摄影的趣味性。

(二)工具性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作为教学课件。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看到: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和报道班级活动;体育教师要求学生用相机记录运动精彩瞬间;语文教师找来摄影作品要学生“看图说话”,以锻炼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社团报道或者小记者采访活动可以锻炼事件组织、访问、写作、摄影、图文编辑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合摄影作品讲授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美术教师通过摄影作品讲授色彩和构图知识;生物或者地理教师安排学生利用摄影进行湿地生物或者地质地貌方面的科学调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摄影采风或者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所有这些都说明,摄影在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它可以和许多的学科教学、课程教学发生联系。在这一方面,摄影有其他艺术教育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艺术性

摄影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能力。摄影的艺术性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表现。形式上,优秀的照片符合美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要求。摄影的技术技巧、创作方法和手段都能达到艺术感染的目的。内容上,摄影画面中的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观、审美经验和审美感情。在鉴赏和批评上,通过对艺术照片的鉴赏,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以及使用艺术批评语言的能力。

(四)思想性

摄影是一种有思想性的语言:我们想通过摄影表达什么?告诉别人什么?摄影融入拍摄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求拍摄者赋予拍摄对象一定的形象。摄影包含拍摄者对社会现实、道德以及美的理解、评价,体现了拍摄者的思想境界、审美意识、人格修养、艺术品位。那些让人有想象空间的作品,有思想性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摄影在记录中传达拍摄者的思想情感,对观赏者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主要通过画面的形象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感,进而提高觉悟和认识。

(五)技巧性

任何艺术都有同样一组“元问题”:“创作什么”和“如何创作”的问题。离开技术和技巧,摄影艺术就不可能存在。摄影技术技巧是通过不同画面效果体现出来的。比如拍摄跨栏运动采用平行追随的拍摄技巧,可以使画面出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有强烈动感的画面效果。摄影作品的表现性通过一定的摄影技巧,比如借助光影控制、画面布局、主次对比、虚实呼应等办法获得。面对同样的题材,使用不同拍摄方法和技巧,照片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精湛的技术更易表现作品,体现主题。因此,学习摄影能够促进学生对技巧性艺术语言(尤其是造型艺术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说,和航模等课程一样,摄影是中小学教育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在普及程度和综合教育程度上具有鲜明优势,对消除重知识、轻能力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弊端很有裨益。

当然,有些学校把摄影归入科技活动类,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认为,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大于其科技特性,因此把摄影归入艺术教育会更合适。

二、摄影在学校德育和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摄影在我国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中已经普及。近些年,许多教育机构、媒体和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推进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中的摄影。各种小记者或青少年摄影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一些中小学开设了摄影小记者班或兴趣小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科技调查、新闻采访等摄影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些中小学教师还鼓励学生写摄影日记、摄影调查报告等。另外,有些学校(如北京三里屯小学、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开设校本摄影课程,编写摄影教材,开展特色教育。青少年宫、群艺馆等机构开设有摄影培训辅导班;面向青少年的摄影比赛也不乏具有专业水准和广泛影响的(如“理光杯”小记者摄影大赛)。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了摄影界、教育界的重视。这也说明,摄影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证明摄影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

(一)摄影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教育形式

寓教于乐、以美育代说教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由于摄影形象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创作者从中得到的教育较之其他手段更有效,而真实生动的摄影艺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帮助。欣赏摄影作品和参加拍摄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用相机去发现、捕捉社会的闪光点,讴歌社会的真善美,鞭笞社会的假恶丑,这种教育效果是最明显的。如上海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让学生关注上海的市政建设,特别是植树造绿工程的进展,在半年中组织同一批学生先后到同一地点进行拍摄创作,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一变化。通过拍摄照片的对比,学生接受了一次生动深刻而有效的社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比比皆是,在此不赘述。

摄影实践还可以对孩子的生活习惯、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外出采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独立自理能力;集体出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相关爱的品性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还观察到摄影可以让一些内向、甚至抑郁症的孩子得到很好的治疗,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甚至开发了“摄影治疗”课程,借鉴国内外开展艺术治疗的经验,对患有智障、视障、自闭症、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治疗[2]。此外,一些脾气乖戾的孩子,其思想行为也可以在参与关爱贫困人群的摄影活动之后得到根本改变。而这种教育形式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摄影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

摄影教育对促使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学生在创作和鉴赏摄影作品过程中,在认同美的形象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接受美的内涵,有益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在摄影实践中,学生回归自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在摄影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摄影作品的赏析激发人的情感,即以艺术美的移情传达为目的,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的注入了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陶冶性情、明辨美丑,自觉地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获得情感上的升华。

(二)摄影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摄影不仅是一种现代文化和视觉语言形式,也是一门集光学、电子、化学、政治、新闻、美术、音乐、文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按快门,还要培养他们的暗房操作或数字后期加工制作能力,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以及组织、表述、统筹、应变、合作、协调、独立工作等一系列能力。摄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按快门,从策划到现场调度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力、活跃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到位的执行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摄影行为习惯和摄影礼仪

青少年学习摄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进行摄影创作,就会碰到各种困难,需要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例如,在拍摄中,被摄对象不合作怎么办?找不到最佳摄影点怎么办?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统筹、沟通、应变能力。例如在上海,有一次教师组织学生到少年体校进行摄影创作,首先碰到的难题是对方不接待,经过协商终于进入创作现场后,又碰到了光线与场地不理想的困难,后经过同学们反复选择和等待,终于拍摄到了满意的画面,其中一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还在全国体育摄影作品比赛中得了大奖。通过这类活动以及活动中难题的解决,同学们对摄影创作的社会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当然,了解摄影实践中的一些礼仪或者行为忌讳(比如拍摄时要征得被拍摄对象的同意、需要尊重一些群体或民族的禁忌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等观念,增强对一些仪轨、文明符号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四)摄影有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互助精神

“无限风光在险峰”。摄影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能吃苦,多坚持。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不管严寒酷暑还是风雪雨天,都要背着相机往外跑,甚至要起早摸黑,这对学生的意志和体魄是个很好的锻炼。在集体创作中,为了成功拍摄一张照片,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五)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和爱好

发展摄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摄影的终身兴趣和爱好。在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下,鼓励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的艺术爱好和体育爱好是大趋势。增设摄影课程,无疑可以为学生增加一项艺术爱好选项,同时这种爱好可以终身化,这符合国家艺术教育总目标。

(六)摄影有助于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中有许多专业和摄影有紧密联系,比如新闻报道、信息技术、艺术创作、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影像、电影电视等。这些专业或职业的发展,都需要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摄影教育,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和爱好,对引导和帮助学生走上与摄影有关的专业道路是很有帮助的。摄影教育还会为我国影像艺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影像艺术领域的差距。

三、重视和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摄影艺术的性质及摄影教学的特性,使得摄影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摄影教育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教师,即让更多的教师有能力辅导学生摄影;另一个对象便是学生。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摄影教育,让青少年通过摄影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挥摄影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功能?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争取早日将摄影教育纳入国家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艺术课程国家标准》提出的艺术教育课程总目标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这个总目标可以视为我国艺术教育国家目标的一种具体表述,那就是,艺术教育要使教育对象获得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4种艺术能力,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4个方面,促进教育对象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培育高品质劳动者,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从这个目标来讲,摄影和音乐、美术、舞蹈等一样,都可以担负起艺术教育这个功能。目前,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比如上海的一些区县)已很重视中小学摄影教育,对将摄影提升至和音乐、美术相同的地位,有着非常明确的工作时间表。[3][4]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推进摄影教育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大体上都是从客体走向本体,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人最初主要靠直观的、感性的、带有情感的形象去认识事物,然后了解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性。在成长中,青少年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与想象,对事物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认识上,而是开始就客体进行思考,研究某一现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学习和思维方式,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挖掘事物的内在或本质;再进一层次,则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进行转化,进行主体创作。

在摄影启蒙教学中,教师先以“看图说话”引导孩子入门,带他们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传达理念、培养感知为主,而不是从理论知识(摄影的历史、照相机的成相原理等)开始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只明白按快门就是一张相片,但说不出它是怎么成相的。如果教师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从理论知识开始,只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也扼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重视摄影师资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启蒙”作用

职业摄影师可以承担一部分校外或课外摄影教育,但校内摄影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因此开展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校内摄影教师主要由学生小记者辅导教师、美术教师、电教或信息教师,以及其他对摄影感兴趣的课任教师担当,而真正科班出身的摄影教师目前在中小学并不普遍。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学时了解到,许多喜欢摄影的学生得不到辅导,尤其是技术性的辅导;另有些学校虽然鼓励个别有兴趣的教师组织摄影兴趣小组,但当这些教师退休后,由于师资不济,兴趣小组无法继续组织活动。因此,专业摄影教师对中小学的摄影教育至关重要,而开展摄影师资培训就显得很重要。近些年,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开展校内摄影教师的培训工作。比如,上海在2011年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组织摄影辅导教师专项培训,实际报名学习的教师比预计人数多3倍,这也反映了学校对摄影教师的迫切需求。

(四)注重摄影教育的实操性,优化教学方法

摄影教育不能只采取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还应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自然。在摄影实操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海金山区亭林小学作为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1984年就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每星期组织活动。亭林小学除了在摄影教育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外,更注重摄影实践,开展多种摄影活动,组织青少年摄影比赛、寒暑假采风等活动。北京白家庄小学开展摄影校本课程,利用周末带孩子外出采风。孩子们亲身感受北京的文化,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诠释对北京文化的理解。摄影实践激发了孩子们对摄影的兴趣,拍摄的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师生和家长都一致认为,这比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得多。当然,在摄影教育的实践课和摄影活动中,学生外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最好由摄影教师带队外出、团体行动,在外景拍摄过程中,个体也不要脱离团体,以防意外发生。

(五)重视学生摄影教材的系统性建设

在推进摄影教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和教材非常重要。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摄影教材需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且要符合中小学生心智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在摄影教材编排上,力求用有针对性的图片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教师应多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者开发专用教材。北京儿童摄影学校刘建昌教师2005年组织编写的《爱在我眼中》、山东滨州逸夫小学摄影教师孙洪2010年编写的系列学生摄影教材和训练手册《影像摄猎者》等教材,就很有特色,是成功摄影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

(六)及时总结各地摄影教育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各地教师在开展学生摄影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美术课程把摄影作为校本课程,将课内的摄影作品解析和外拍活动相结合,摄影成为美术课堂的拓展工具,为学生收集各种素材提供了很大帮助。北京儿童摄影学校成立课程研发小组,编写校本课程,并且形成一套摄影教育思想――“立足小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向全社会”。该校的摄影校本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将课堂、自然、社会联系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东顺德容桂振华小学和文华中学都是学生摄影教育方面非常有特色、经验和成果的学校,两所学校教师还形成“教育接力”,利用小升初对接的关系,保证了学生学习摄影的连贯性。我们应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一线教师的这些经验。

目前,随着我国青少年摄影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青少年摄影教育的横向交流和有关学术活动则显得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摄影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的需求,大家对建设一个专业交流平台或体系的要求和愿望非常强烈。欣喜的是,这种情况得到了一些专业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如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指导下,青少年摄影教育指导委员会已于2012年初成立,并组成编委会着手编辑出版统一的青少年摄影教程。

四、结语

摄影具有自身的特性,在辅助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磨炼学生意志都很有帮助。可以说,摄影对推动学校德育、美育乃至智育,辅助学校课程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应该重视面向学生的摄影教育。

参考文献:

[1]顾建华.摄影鉴赏与实践(绪论三)[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上海市长宁区“摄影治疗”提升特殊青少年幸福感[N].中国教育报,2012-02-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常丰威,刘永明.艺术考级应利用社会文化资源[N].北京:中国文化报,2005-01-24.

上一篇:浅谈数学和谐高效课堂建设 下一篇:澳大利亚绿色技能教育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