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语境下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探微

时间:2022-07-28 08:24:26

《纲要》语境下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探微

摘 要: 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教师专业理想、业务水平偏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先天不足,教师生存状态艰辛,“双语”教师奇缺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内涵与实质,提出开展丰富有效的师德教育,多途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教育实践策略。

关键词: 《纲要》 云南中小学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问题 对策

目前,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专任教师为357355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37537人,初中专任教师119818人,农村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据《2009/2010学年初云南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统计报表》的数据显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逐年上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64%(上升1.74%),但仍低于全国(99.52%)和西部(99.20%)的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73%(上升2.18%),略高于全国(98.65%)和西部(98.60%)的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尽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呈上升趋势,但教师学历结构不容乐观。中小学专任教师的专业职称结构中,小学教师专业职称小高占总数的46.70%,中高仅占0.11%,初中教师专业职称中高仅占总数的11.71%。

一、纲要语境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解读

两个《纲要》①明确提出“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改革历史上相关政策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的术语。“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内涵,其逻辑界定的前提是明确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专业;理论依据是教师专业化的条件,包括专业自身发展成熟度(职业道德、专业理想、教育观念、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和专业的社会吸引力(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专业声望);其发展脉络是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再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影响、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最终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实质是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1]促进教师(个体、群体)专业发展,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业人力资源。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新阶段的标志性要求,是世界发达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的共同发展战略,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不懈努力的目标。

二、加强云南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落实纲要

《纲要》明确提出“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解决当前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理想偏低,职业道德亟待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偏低;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历史发展先天不足;教师基本生存状态艰辛及民族地区奇缺“双语”教师等问题的良策。因此,要在广泛开展实证调研基础上,抓住当前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筹帷幄出台实施致力于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政策,体现教师队伍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

(一)加强云南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理想普遍偏低,职业道德亟待提高。调查显示,29.5%的教师难以确认“不论学生学业成绩如何,都热爱每个学生”,13.9%的教师否认能爱每个学生;分别有23.2%、17.9%的教师对热爱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持中立及否定态度;34.4%的教师不认同作为教师备受社会尊重及感到幸福;52.3%的教师,希望更换职业,欲从事收入、地位更高的其他职业;25.4%的教师对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持否定看法;17.7%的教师否认在教学过程中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11.9%的教师对体罚学生未明确表态,仍有14.3%的教师认同体罚学生。云南中小学教师“养家糊口生存型”居多,“体验人生享受型”与“自我实现发展型”居少。教师的专业理想偏低,多定位于养家糊口,对从事的职业尚缺内心趋向感,难以感受教师专业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两个《纲要》均强调要解决教师师德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针对云南中小学教师专业理想偏低,终身从教意识不强的问题,《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广大教师忠诚教育事业”。

(二)提高云南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

调查显示,云南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普遍落后,教师学历结构层次偏低,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主要集中于专科和高中,仍有部分高中以下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执教,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人数尚未构成师资主体力量,而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数量更是捉襟见肘,且全部集中在城市;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则集中于专科和本科,仍有部分高中学历层次的初中教师任教,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初中教师人数尚未构成师资主体力量,而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初中教师数量极为有限,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普遍不完善,具备由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及教育技术应用知识等自身建构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仍存在“量”与“质”的欠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欠佳,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两个《纲要》均提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弥补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先天不足

追溯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将教育发展重心始终放在东部、城市,对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程度极低,故不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推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项目工程或活动,都少之又少,即便同为西部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不均衡。历史上,云南虽与四川、、甘肃、宁夏等地,皆因民风不开、语言不通,且居民多为少数民族又地处边域,经济、文教皆落后而划归为滇边藏区或称西部,但教师队伍建设所获及的教育倾斜政策远低于西部其他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造就。

两个《纲要》在制定上均突出“均衡”,这既是特点,又是亮点。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调教育公平理念与教育行动实践,明确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这对于解决云南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先天不足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对占云南中小学教师总数80%的农村教师的鼓舞、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四)改善云南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

云南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生存状态艰苦恶劣:1.“无以安家,难以乐业”——住房无保障;2.徘徊于生存与生活之间——农村中小学教师喝水难、吃菜难;3.交通闭塞条件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有生命安全之虑;4.清灯孤影——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教师人员配备不齐,教师的教学生活精神孤寂;5.社会、教学、竞聘层层重压下惶惶度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频发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福利待遇仍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配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致使中小学教师难于消除后顾之忧。凡此种种生存状态,一则对于人的基本生存而言实属“艰难”;二则对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尤为不利。[2]

两个《纲要》均强调“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针对实际,具体提出“设立专项经费,对在边疆、民族及农村地区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确保在农村、山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当地城镇教师工资。将教师住房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城镇为农村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为在乡村学习工作的教师建设周转房,保障其基本食宿”。

(五)缓解云南中小学“双语”教师奇缺的矛盾

云南少数民族种类及数量居于全国第二位,中小学教师,尤其农村教师的教育对象多为少数民族农村学生;学生之间通常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教师面临“双语”教学难题。日常教育教学急需“双语”教师开展工作。

两个《纲要》均提出“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以缓解云南中小学“双语”教师奇缺的矛盾。

此外,云南中小学新、中、老几代教师激烈竞聘,老教师一再落聘,但无相关教师退出政策,又达不到男教师60岁退休,女教师55岁退休的年龄标线;教师编制紧缺,新的优秀教师人才无路可进,形成入口不畅、出口不通的尴尬现状,制约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两个《纲要》就此问题提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

注释:

①两个《纲要》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天凤,罗华玲编著.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研究》(JZ100008)。

上一篇:China in My Life and Memory 下一篇: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