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吃卯粮”依赖与通货膨胀情结

时间:2022-07-28 08:22:26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将古典经济学派视为神明,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缩小政府职能,压缩政府开支,在财政上提倡预算收支平衡,彻底反对财政赤字。但是凯恩斯学派的崛起则在一定程度上彻底埋葬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提出了政府调控的大旗应对经济的衰退,并且影响深远至今。尽管有学者批驳政府恪守凯恩斯主义的“自利”行为,但是不能否认凯恩斯主义对政府调控的影响事实,即主张通过国家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面对经济的涨落起伏,西方各国政府试图通过财政和货币政府熨平经济波动周期的试验始终没有停止过。“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马克吐温的这句话至今仍然荡气回肠,历久弥新。翻开经济史有助于我们按图索骥,从中发现通胀或者滞涨的影子或者启示。

“大”政府与大赤字的趋势

我们知道,主流经济学者将1970年到1982年期间的经济衰退阶段定义为滞涨,所谓的滞涨就是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并且伴随着通货膨胀。这一期间,除了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而狼狈下台之外,另外一则影响至今的重要事件是美国宣布取消其自导自演的金本位体制。

二战以后“有限政府”,即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影响逐渐式微,从西方各国中政府的开支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这一事实即可见端倪。有统计数据表明,从1870年到2009年度,西方13个主要国家政府开支占GDP的比重从10.4%飙升到47.7%,从这点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举足轻重(见图1)。

自然,美国政府亦不能免俗。1870年,美国政府开支占GDP比重为7.3%,1937年为23.8%,19.6%为28.4%,1980年为31.4‰2005年为36.1%,2009年为42.2%。政府支出的逐年递增,也导致了政府寅吃卯粮,为此将凯恩斯主义奉为圭臬,大张旗鼓地推行财政赤字政策,尤其是出于经济周期的谷底期间,政府总是千方百计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复苏。图2显示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高升。有统计数据表明,二战后到1981年期间,在36个财政年度居然有高达27个财政年度显示出赤字,甚至1970年到1981年期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总额高达5128亿美元。

众所周知,政府收入来源无非两个主要途径,一是税收支持;二则是通过举债维持收支平衡。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简单统计数据,1970年国债为370亿美元,1975年为5332亿美元,1980年则高达9077亿美元。实际上,愿意为政府埋单的债权人,要么是普通的民众或者境外投资者,剩下的份额通常被美联储照单全收,纳入囊中,而美联储的资金来源,通常都是开动印钞机来筹措资金,解决问题,这样通胀的必要条件便成为事实。20世纪70年代美国取消的金本位制度也为法币信用的无限扩张提供了条件,美元的“道德底线”成了一纸空文,美元(Greenback)的信用透支后果自然应验了那句中国古话,即一“发”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通货膨胀的前车之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对此,1970年到1982年之间,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失灵,离不开实体经济(Main street)的萎靡不振。这段期间,战争引发的“破窗理论”处于强弩之末,即二战后的社会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进而社会投资领域亦缺乏亮点;其次,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原子能和电机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力已经处于衰退的边缘,还有美国这段时期的出口出现了疲软,1947年美国出口占世界的1/3强,1970年下降到15.5%,并且1971年开始出现13亿美元的逆差,此后鲜有顺差的年份。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张性的政策无异于火上浇油。有统计数据表明,从爆发危机的1969年12月开始到1982年12月经济复苏为止,相较二战后正常的平均增幅为3.87%N5,69%而言,美国的实际GDP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显然黯然失色。而与此同时,相较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而言,这一阶段年平均高达10.46%的通货膨胀率无疑红杏出墙来。

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期间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那就是高企的石油价格为通胀带来的麻烦。我们知道,中东战争的爆发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初,国际油价从3.01美元/桶飙升到12美元/桶;伊朗的革命则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从1979年底13美元/桶左右,短短六个月直接飙升到34美元/桶。为此,工业化的国家也深受油价的拖累,197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下降14%,日本则下降了20%以上。

自古华山一条路。对付通胀这只老虎,升息的办法简洁明了。但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美国提高了联邦基准利率,美元回流和升值则是可见的后果之一,这无疑使得本已不平衡的外贸赤字雪上加霜;同时,利率的提升也改变了美元的环流路径,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出的热钱争相回流,那么经济萧条亦在情理之中。上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西部主要工业区苟延残喘(Rust-Belt)即是见证。“杯具”的大背景成就了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的一世英名,1981年7月基准利率提升至22%,1984年底美元的汇率飙升至前所未有水平,这直接开启了后来里根政府时代的经济繁荣。

2003年到2004年间的通胀,想必大家都刻骨铭心。为此,格林斯潘的低息政策成了众口一词的罪魁祸首,即基准利率维持在1%的水平之下引发了美元前所未有泛滥成灾。大宗原材料的价格指数在2003年到2004年开始飞速上涨,然后一直维持着强势,从2007年的峰值到2008年上半年一直维持着强势。其中,美国房价平均水平上升了50%左右,这成了压死瘦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08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开始了下跌和崩溃,房地产价格的崩盘直接引发了经济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提到这里,一个结论不得不提,一言以蔽之,就是当大宗商品价格周指数和资产价格指数快速上升的时候,通常都会敲响了衰退的丧钟。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居民消费物价稳定,当资产价格上涨了数年之后,1989年日本的居民消费物价上涨才姗姗来迟。200i年到2004年,美国低息造成了房地产价格泡沫之后,一直到2008年,美国的物价才出现了通胀的幽灵。

政策“失灵”是否会重蹈覆辙

2010年9月底结束的2010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接近1.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仍高达8.9%,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3%的。按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1财年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将会达到1.48万亿美元,高于去年8月份预测的1.07万亿美元。按照美国“债券之王”的比尔・格罗斯的投资展望显示,QE2启动以来70%的美国国债发行量都是由美联储购买的。言下之意,剩余三成为海外投资者,在持续量化宽松的背景下,门前冷路“鞍马”稀,那么美国债券收益率大幅上涨,将会倒逼美元的低息政策,而泛滥的美元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将会扼杀复苏的嫩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金本位体系的解体,为门可罗雀的美债“杯具”留下了隐患。除此之外,自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设定在0~0.25%的水平之上,2010年再出量化宽松政策(QF2)。有数据可见量化宽松的后果,2010年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升了33.5%,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亦如影随形飙升了37.4%。

美国财政赤字已达空前规模,

“债务危机”成了市场的心腹大忌,再加上美联储“落井下石”的量化宽松政策,法币体系(Fiat Money)步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是可忍,孰不可忍。美国犹他帅_A年3月4日率先迈出了第一步,通过法案承认黄金白银为法定货币,接下来有12个州将要审议相似的议案。“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这句中国朴素但极富哲理的话言犹在耳。重温古典主义的思路,对于解决货币的“杯具”大有裨益。尽管美国商务部2月25日公布,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向上修正为3.1%,并且美联储官员暗示QE2可能提前退幕。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泄露接踵而至,重创了工业文明。这边天灾未息,那边利比亚的战火又起。世界经济就像俄罗斯的方块游戏,不规则的事件总是突如其来,我们总是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判断和思考其走向。最为糟糕的是,我们还没有想好,麻烦又接踵而至了。

有一则幽默大意是在军方的新式飞机试验中,飞机出现了严重的机械障碍,副官及时向将军汇报――

好消息:飞行员成功离机……

坏消息:飞行员忘了带伞包……

好消息:地上刚好有个游泳池……

坏消息:池里没水……

现实中的下一个坏消息是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寅吃卯粮”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是悬在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上一篇:天津港的反常规并购 下一篇:中国企业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