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产业须浮云化雨

时间:2022-09-04 12:14:10

节能产业须浮云化雨

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以中国为领头羊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能耗速度引发了高度关注、热议,甚至忧虑。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58786亿美元,高于日本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54742亿美元,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与此同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一跃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能耗之高也拔得头筹――能耗总量是日本去年6.6亿吨标准煤的5倍,是美国10.83亿吨标煤的3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5%,却消耗了全世界20%以上的能源,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5%。这种以高能耗为引擎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降低了经济发展质量,形成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严重影响着国家能源安全。

“一种文明的进步、停滞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减少;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持平或下降;或者是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冲击的减少、持平或增加。”这段文绉绉的话,有着沉甸甸的涵义。它试图说明,“文明的果实挂在能源的藤上”。能源开发利用的副作用足以影响文明的进程。因此“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节能降耗作为能源战略和政策的核心来筹划与布局,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通道的大幕――若节约10亿吨标准煤,就会形成近万亿元的产业价值,若能达到美国的能耗水平,每年我国就可以有2万亿元的能效收益进账。申银万国研究所在其的《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并预计年增速将达到40%左右。

节能产业障碍

节能产业犹如浮云,理论上推测规模庞大,前景无限,但实践中节能点高度分散,加上节能意识薄弱,节能技术落后,节能投入不足,节能成本过高,节能效益不显,节能制度不配套等问题,导致节能产业雷声大,雨点稀,企业化手段力度小,市场化运行障碍多,节能的商业模式老套陈旧。可以说,我国的节能产业尚处于幼稚产业阶段,必须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持续推进,踏实运作,促进其产业快速成长并不断走向成熟。

节能的重点和难点在工业,工业耗能占全国能耗的“大头”。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能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左右。能耗节约希望最大的行业是化工、水泥、钢铁、冶金、电力、建筑、矿山等等。这些行业的能耗指标尽管近年呈下降趋势,但平均值仍高于日本同行业能耗水平的5~6倍,说明了节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商机在上述行业中是存在的。

应当指出,我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秉赋对于节能产业发展也构成了极大制约。多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现状,使能源结构不得不以煤为主。众多的取暖锅炉用煤和工业直接用煤,使煤的热效率损失浪费惊人,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发电行业火电占比达70%以上,火电厂众多,燃煤热效率低,厂用电率高,余热白白浪费,送电线损严重。能源生产企业自身就是个高耗能企业,在生产能源的同时也消耗着一定量的能源。比如,一个2×60千瓦的火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为5000小时,年发电量为60亿干瓦时。如果厂用电率为8%,计4.8亿千瓦时,上网电价为0.35元/千瓦时,那么该厂自身耗电的价值为1.68亿元。如果厂用电率节省四个百分点,就可以获得8400万元的净利润。由于设备治理和燃料管理不到位,很多火电厂的度电煤耗偏高,超过平均煤耗310克/千瓦时的20%以上。假如每100克标煤为5分钱,每度电多耗煤50克,60亿度电,就多耗煤价值达1.5亿元。送电线路的电能损耗也是惊人的,采用特高压,降低线损存在着很大空间。例如某线路输送1千亿度电,线损为7%的话,就是70亿度电被消耗在输送途中了,如果线损降低至4%,那么就会节省30亿度电,形成10亿元以上的节能效益。笔者曾在《沉重的煤炭链》一文中提到,我国许多宝贵的能源,就在能源输送的物流线上被大量地损耗掉了,令人痛心不已。采用特高压送电,不仅大大降线损,而且解决了“煤从空中走”的问题,使汽车运煤的油耗彻底地降下来。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使用存在着“全产业链”上的高能耗现象,由此而支撑起的世界亚军的GDP地位,确实让理性的人们无法兴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专业的节能公司与市场节能点的对接还存在着诸多障碍。毫无疑问,我国节能的重点在工业,工业节能的重点在设备,设备节能的重点在技术,而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重点在于体制、机制与节能意识。如果节能点企业设备落后、投入不足。节能意识薄弱;如果专业节能公司技术平平、要价很高、服务不到位;如果相关法律和制度不能有效保护“合同能源管理”主体的合法权益,那么节能的市场化和企业化的产业对接就会产生诸多的不顺畅。不幸的是,上述三方面的“如果”在节能实践中是真实存在的。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共984家,尚未备案的节能公司不计其数。这其中,技术水平、市场运作能力、节能成效参差不齐,可以说是鱼龙混杂。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做合同能源管理的三家公司,到目前已有两家公司不知去向,只有一家维持下来。

振兴低碳经济

未来企业的竞争一定是节约资源的竞争,低碳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2009年底,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于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节能产业方面,国家一是着重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二是着重发展高效节能产品;三是着重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的完善。

在节能产业振兴的具体路径上,“十一五”节能实践证明,企业化、市场化,政府推进、法制保障四个轮子驱动策略符合中国国情,并能够有效克服产业发展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企业化路径。分布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诸多企业是用能耗能主体,更是节能降耗主力军和主战场。如何使广大企业积极主动节能而不是消极被动节能,是节能常态化、自主化的关键所在。企业行为选择的机制形成是趋利避害。节能行为是否为企业的自选动作,重点在于节能的投入与产出的失衡与否。一旦企业外部节能降耗利益机制具有刚性,企业节能名利双收,高能耗的企业肯定会采取积极的节能举措。在耗能对标的基础上,确定行业能耗标杆,高于标杆的企业,要承受阶梯电价和超排碳税的财务压力,节能先进的企业,可以获得利益激励,如节能奖与税收减免的到位,使其名利双收。

资本市场优先选择节能先进企业的IPO,可将节能效益作为一个刚性指标来考量。在这种机制下,企业会自觉地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上马先进节能设备、出台有效节能措施,实施全员参与、全方位的节能管理,企业的节能意识与节能文化就会逐渐生根。

市场化路径。国内外节能服务公司已经看准了中国未来巨大的节能市场,纷纷摩拳擦掌,争先恐后。但国内节能服务公司存在着资本能力弱,专业能力不突出,节能技术自主性差、规模过于分散,服务水平不过硬等弱、散、软等问题,制约了节能产业的市场化扩张。解决的方法,一是应当鼓励节能服务的整合,形成集约效应,提升节能服务水平;二是鼓励节能产业基金的设立与运作,为社会资金进入节能领域打开直行通道;三是设立节能研发联合体,产、学、研一体化,使节能新技术尽快产业化;四是不断优化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在合同能源管理之中,加入节能融资租赁业务,使EPG更可操作,盈利更加清晰与稳定。

专家指出,节能产业振兴,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所有障碍,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节能产业政策,出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激励和约束性政策,加大行政主导力度和法制保障程度,中国节能产业才能逐渐发展壮大为利国利企利民的支柱性产业,低碳经济方可期待。

上一篇:AGA没有中国味道 下一篇:度十大杰出C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