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修辞学发凡》

时间:2022-07-28 07:54:06

摘 要: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该书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汉语中的各种修辞格,建立了科学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两大分野”的主张,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阅读古今作品都有很大的帮助。但该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修辞学发凡》;两大分野;修辞学;贡献;不足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76-02

1932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问世,此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整的修辞学体系,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是我国汉语修辞学发展的新高峰。《发凡》引用丰富的例证,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汉语中的众多的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并且指明它的发展趋向。对于系统地学习、研究修辞学,阅读、鉴赏古今作品都有很大帮助。

该书一出版就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第一个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著名文学家刘大白。他为《发凡》写了《序》,认为《发凡》出版 “才得有中国第一部有系统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叶圣陶、郑子瑜、张志公等人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1982年中国修辞学会与复旦大学联合召开了纪念《发凡》出版五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并出版了《与中国修辞学》的论文集,高度评价了该书的成就,认为《发凡》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是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发凡》出版后,一直被定为许多大学的教材。总体上来说,《修辞学发凡》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 “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性强的修辞理论体系

胡裕树指出:“《发凡》的最大功绩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

在《发凡》之前,我国古代的修辞学理论大都与其他学科杂糅在一起,呈现出零珠散玉的特点;修辞学的论著大都局限在某一方面,如诗话,词话等;建国之后则呈现出模仿国外,尤其是日本的修辞学说来解说中国修辞现象的倾向。《发凡》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修辞学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际,全面系统地探讨汉语修辞的规律。《修辞学发凡》共分十二章,在辞格方面,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方面将辞格分为四大类38个小类,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陈望道先生认为讲修辞要用语言理论,提出“以语言为本位”的原则。反对孤立地看待修辞现象。同时注意吸收借鉴西方语言学界的新理论,运用到修辞学研究的实际中,使我国修辞学研究面目一新。

《发凡》不仅建立了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指明了修辞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我国古代汉语修辞重视书面语(文辞)而轻视口语(语辞),陈望道先生则提出了文辞和语辞并重的主张。他明确指出“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主张,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对于修辞学的任务,陈先生概括为总结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以起到有助于阅读、欣赏和评价,有助于运用的作用。

二、提出了两大分野的主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修辞手法规律的体系

两大分野指的是语辞的使用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种修辞手法。最早区分“消极”和“积极”的是龙伯纯的《文字发凡》。1932年《修辞学发凡》出版,正式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列为修辞手法的两大分野,并总结了它们的规律,直到现在仍为修辞学界广泛采用。消极修辞要求内容上明白通顺,形式上平匀稳密,是基本的修辞法,是积极修辞的基础;积极修辞则要求形象生动,适应言语表达的情境,可分为辞格和辞趣两方面。虽然两大分野的术语并非陈望道先生首创,但他对两大分野深入透彻的阐发却是前无古人的。

三、提出了修辞必须适应题旨情境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修辞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为了做到“适切”,就必须适应题旨情景。《发凡》认为题旨是一篇文章或一场说话的主意或本旨,即立言的意旨;情境是写说者和读听者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其他种种关系和上下文的连贯关系等。与前人相比,《发凡》进一步揭示了“每个具体的切实的修辞现象,都是适应具体的题旨和情境的”这一原理,把适应题旨情境看作修辞的标准、依据。

《发凡》在论述修辞和题旨情境的关系时,把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况提到了“第一义”的高度。陈望道认为:“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

陈望道先生还认为,适应题旨是修辞技巧的主要来源。他认为修辞技巧的来源有两个:第一是题旨和情境的洞达,这要靠生活的充实和丰富;第二是语言文字可能性的通晓,这要靠平时对于现下已有的修辞方式有充分的了解。作者将“题旨情境的洞达”作为首要因素强调,足见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也与他“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相一致。

虽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在修辞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到广大学者的一致好评和推崇,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发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某些辞格的设定和解说有待商榷。

陈望道先生将积极修辞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划分为四大类38个小类。分类很详细,但分类的标准及某些辞格的设定和解说不是很合理。

1.分类的标准不甚合理。陈先生从材料、意境、词语、章句四个角度来对辞格进行分类,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四者有交叉之处。如回文和顶真,二者的结构形式十分类似,但回文属于词语上的,顶真却是属于章句上的。

2.修辞与语法、词汇、语用的界限不明,如倒装、省略属于语法范畴;转品实际上是词类活用;感叹则属于语用范畴。

3.辞格的设立上,某些辞格不应设而设,如呼告、示现、警策等;某些辞格应设而未设,如反问、对比。另外,反复(句重复)和复叠(字重复)可以合并为“重复”这一个辞格,没必要分为两类。

4.辞格的解说不甚清楚。如比拟,陈望道先生给出的定义是: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就是以人比物)都是比拟。这样的解释让人无法清楚地知道究竟什么是比拟,容易与比喻混淆。另外,某些辞格收类不全,如夸张,只有夸大而没有夸小;对偶只有反对,避讳中没有避亲、上讳。

二、整部书的篇章结构上有不足之处。

1.消极修辞与消极修辞所占的篇幅不成比例。陈望道先生从辞格与辞趣两方面来论述积极修辞,并将辞格分为38类详加分析。积极修辞部分约占整本书的3/4,而消极修辞的论述单薄不充实,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与积极修辞的篇幅不成比例。

2.某些部分未涉及或论述不深入。作者1962年在《修辞学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演中就谈到,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来不及进一步研究风格,所以《发凡》中的风格部分谈得不够深入。篇章结构这种修辞现象因为“格局无定”未去涉及。另外,陈望道先生提出了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但对于如何适应却认为无规律可循。

综上所述,虽然《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说,它的“功大于过”,它所取得的成就,它对修辞理论和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史无前例的。虽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发凡》存在着些许不足,但瑕不掩瑜,况且“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是学术发展的必然。我们相信,《发凡》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他所提出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必将引导着中国现代修辞学不断进步,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胡裕树.学习为促进修辞学的繁荣贡献力量.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57.

[2]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367.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扩展研究 下一篇:苏打绿北京连唱两天偶遇冰雹险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