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高等院校书法公共课美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7-28 04:09:49

论实现高等院校书法公共课美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摘要: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本质决定了高校书法公共课教学应在书写实用性的基础上向艺术性与审美性的高度提升,因此实现书法美育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在外部环境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书法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积极拓展高校书法公共课美育的空间和渠道。

关键词:高等院校;书法公共课;美育功能;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64-02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和历久弥新的审美理想。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艰巨任务和重大使命。高校中书法公共课的开展对于传承与弘扬书法艺术,实现书法的德育、美育和智育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子恺先生在《艺术与人生》一书中说:“真善生美,美生艺术。”艺术首先带给人的是美的启迪和教育,从美育的内涵出发,审美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之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大学书法课教学,除了汉字书写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书法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和熏陶,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得以优化、提高。书法课应当具有这样的审美教育功能。”而实现大学书法公共课教学的这一功能需要积极创设科学和谐的良性教育环境,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特点探寻书法美育的立足点,注重传统与现代、回顾与前瞻的融合,积极探索拓展书法美育的新途径和广阔空间。

一、加强课程建设,营造科学、和谐的书法美育外部环境

书法美育环境的创设包括通过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为书法美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条件,同时,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书法美育的引领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书法公共课程在传播书法知识、培养学生书法兴趣、督促学生书法练习等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课时数偏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督促与考核机制不完善、教学条件与资源有限等问题。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书法美育外部环境的缺失。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课程性质。任何学科要做到系统地传授一门知识,切实使学生学有所得,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是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时间。汉字书写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也绝非一日之功,书法学习需要持久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学习的时间是前提和保证。目前,高校的书法课时普遍偏少,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至多两个学期,且作为公共课一般一周安排一次合班课,课时有限,上课人数偏多,使书法教学难以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程首先应当科学地安排授课时间,就大学公共书法课程来说,合理的开课学期至少为两个学期,课时为4课时/周,考虑到这门课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这4节课可采取分散排课的方式。其次,要完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在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作为公共书法课这门非专业课、非考试课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的。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重要考试中出现了错别字连篇、字迹潦草难辨等尴尬现象,而一份字迹清楚、工整、美观的试卷无疑会在无形中为学生增加分数,甚至改变前途。提高汉字书写水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强调基础素质的教育,将书法课程纳入重要的考试课程的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应该通过书写能力测试,并在以后的学期中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大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通过这些方式逐渐提高学生对书法课的重视程度,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素质。

二、契合专业特色,探寻灵活、恰当的书法美育立足点

高校教育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专业区分上,公共书法教学应当善于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发挥书法艺术的多学科渗透性,积极探寻与确立美育的立足点。

1.书法与文学。书法是以语言文字书家作为载体来表达自我内在思想与情愫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书法与文字、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能文善书,流传至今的书法名迹有不少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学习汉字的过程,更是学习中国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书家或喜或悲、或激昂或感伤的内心情感以及如何用恰切的言辞将这种隐秘的情感诉诸笔端的方式方法。实现对中文专业学生的书法美育,教师要注重书法与文学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写字教育与文学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在线条与内涵的交互美感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并借此提升教学效果。如北宋苏轼既是“唐宋家”之一的大文学家,又是“宋四家”之一的大书法家。我们在欣赏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时,在其跌宕起伏、恣肆奇崛的点画线条的变化中看到了诗人苍凉惆怅的心情,又在其“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寂寞慨叹中去进一步体味其书法迅疾稳健、疏密错落的下笔与结字的妙处。书法是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的艺术,在书法教学中,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2.书法与绘画。我们通常把书法与绘画合称为“书画”,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汉字是我们智慧的祖先用线条模拟世间万物的外形特征,如“山”、“雨”、“门”、“舟”等字就具有极强的图画感。而且,在艺术的创作理论上,书法与绘画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教师要注意“书”、“画”的融会贯通,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做到深入浅出。如讲解楷书独体字匀称原则的时候,可以借助绘画艺术中画面布局匀称的事例进行分析,在直观画面的展示中和比较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匀称以及匀称原则的重要性。正如王维在《山水论》中所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往往会使艺术品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因此,书法与绘画的交融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应成为实现对美术专业学生进行书法美育的立足点。

3.书法与音乐。书法艺术中音乐元素的渗透主要体现在节奏的关联上。一支优美的乐曲是由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的,书法也是一样,一个个笔画就是充满生命力的音符,在美的节律的调动下组成了富有感情的线条和结构。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如果能将音乐与书法教学联系起来,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鉴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的相关内容,李斌权先生是音乐书法模式的开创者,他提出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和“无声的音乐”。他先后和中国爱乐乐团、深圳珠江交响乐团等合作拍摄了《蝴蝶自在》、《墨侠》、《沁园春・雪》等多部电视音乐书法作品,音乐书法加深了对于书法创作过程的音乐节奏之美、动作舞蹈之美的研究。观众在恢弘的交响乐中看到了中国书法音乐般流动的节奏、舞蹈般柔美的动作、雕塑般千变万化的造型。因此,可以尝试把音乐书法的理念引入到书法教学中,使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相应和,从而有效地把握教学节奏。

4.书法与数学。书法艺术的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内部蕴含的一定的数学关系。例如,决定楷书结构的要素主要有两个,即位置和比例。又如黄金分割法则是在汉字书写中的体现。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最容易给人美感的构图法则。分割的方法是把一条线分成两部分,全长跟其中较长的一部分的比等于这一部分跟余下部分的比,即a:b=b:(a-b),这一部分约等于全长的0.618。体现在书法艺术中,如楷书“二”字第一横的长度是第二横的0.618,按照这种比例书写的字形最为匀称。迟志邦在《书法――在象、数、理的对应中寻求适度之美》一文中这样描述黄金分割法则的体现:人体温度与最适宜环境温度之比、乐曲中华彩段的设置、胡琴“千斤”位置、六十四卦中吉凶卦数之比、建筑造型组合、华罗庚优选法的最佳点以及自然与社会众多现象等都有等于或接近黄金分割0.618∶1的特点。中和总是与和谐适度、比例适称、趋美趋佳相联系。因此,当人们接受到符合黄金比律关系的信号时,都会感到舒适惬意。可以说,哪里有黄金分割关系,哪里就有美的踪迹。在针对数学专业开展的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数字分析能力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更准确而有效地把握书法的字体结构,感受书法中的数学之美。

我国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时说:“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书法艺术美育功能的实现是书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对书法的理解不止在于写好字还认为是一门匠艺,而高等院校公共书法课美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及研究者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艺术与人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陈册.关于大学书法课的美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3]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9.

[5]袁运甫,杭间.一所艺术学院的“实践”――关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思想的对话[J].文艺研究,2006,(09).

[6]丁梅,徐辉,吴寒斌,邹霞.高等院校加强美育教育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上一篇:这,会引发癌症吗? 下一篇:关于卵巢癌筛查的最新患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