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规格Q345R压力容器钢生产工艺研究

时间:2022-07-28 02:48:23

薄规格Q345R压力容器钢生产工艺研究

摘 要:压力容器用钢要求有足够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优良的焊接性能,较高的耐腐蚀性能,本文论述了薄规格Q345R压力容器钢的冶炼和轧制生产工艺,并研究了不同的加热制度和轧制工艺对Q345R压力容器板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Q345R;压力容器板;研究

中图分类号:TG146.2 1;TG156.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压力容器日趋大型化、高压化、高温化,加之一些压力容器中的介质对金属材料具有腐蚀、脆化等作用,使压力容器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因此,压力容器对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压力容器用钢要求有足够高的强度、良好的韧性和优良的焊接性能,高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近年来高压容器和超高压容器的广泛使用, 对压力容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钢板是制作压力容器的主要材料, 其质量是保证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Q345R主要用于制造各类中低压容器,都是在承压态下进行工作。

有些还要同时承受高温和腐蚀性介质的作用,使用条件非常复杂。所以对Q345R钢板的力学性能要求比较高,要求具有强韧性匹配好、板厚效应低、焊接性能好等优点。

1生产工艺

铁水预处理——120t转炉冶炼——LF精炼——3#板坯连铸机——加热——高压水除鳞——轧制——冷却——发货

1.1化学成分

产品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成分控制水平终点成分均满足内控要求;转炉通过优化造渣过程和减少出钢下渣,使钢中[P]≤0.015;整个冶炼过程硫含量控制较好,均在30ppm以下,达到了较低硫的要求;微量元素控制较好,成分均符合钢种要求。

1.2 冶炼生产

冶炼过程枪位控制得当,渣子化透,未出现渣子返干现象;一次拉碳成功,拉碳温度合理;放钢过程钢流稳定,未出现散流,钢水氧含量较低;转炉放钢过程下渣控制良好,渣厚<110mm;合金和脱氧剂均按要求加入,合金回收率稳定,脱氧合金化情况良好。LF精炼过程成分微调作用显著,因转炉放钢碳含量相对较低,各炉次均加入数量不等的碳粉;钢中[Ti]含量在中下限,因此喂入部分钛线。因不走RH精炼,为顺应连铸机的生产节奏,冶炼耗时较长,软吹时间达到14min,钢水温降显著。连铸控制数据如下:

本次浇注保护渣采用通宇Q345B-4A中碳保护渣,渣耗:0.6kg/t钢;液渣层厚度12~15mm。各炉次大包均实现自动开浇,水口氩封良好,中间包采用普通覆盖剂配稻壳进行覆盖,液面覆盖良好,钢水未出现严重的二次氧化。从整个浇注过程看,中包温度控制较好,过热度基本稳定在25℃~35℃。肉眼观察铸坯表面未出现明显的质量缺陷。

1.3 轧制生产

将两支化学成分相同,规格均为175*1350*2760 mm(厚*宽*长)的坯料(分别命名为试样1和试样2),轧制为成品规格8*2600*28600(厚*宽*长)。利用不同生产工艺进行轧制,研究轧制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试样1和试样2的轧制工艺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试样1的加热时间为635min, 粗轧开轧温度为1207℃,精轧开轧温度为1091℃。粗轧为6道次轧制,精轧5道次轧制。试样2加热时间为293min,少于试样1的加热时间。粗轧开轧温度为1211℃,精轧开轧温度为1088℃。粗轧为6道次轧制,精轧7道次轧制,较试样1增加2道次。两个样品的物理性能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所知,试样1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定为500 Mpa和630Mpa,延长率和冲击功分别为21%和96 J。试样2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定为480Mpa和580Mpa,延长率和冲击功分别为24%和70J。以上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

对热轧后的两块钢板进行取样,试样经打磨抛光后用4 %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厚度方向1/4部位的组织形貌。两块钢板金相照片如下图所示:

由图1(a)可知,试样1组织为铁素体与珠光体混合物,晶粒度8.5级,带状组织3级左右。由图1(b)可知,试样2钢板组织晶粒度在8级左右,中心带状2.5级。相同成分的实验钢板,试样1比试样2的晶粒度有明显提高。要在轧制过程中,使晶粒细化和均匀化,必须在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区间进行多道次轧制,得到细小的奥氏体组织。1号实验钢采用5道次轧制,钢板变形量大,组织相变时,形核点明显增多。因此,发生相变后,钢板内部晶粒较常规轧制更加细化。使得变形带、位错密度增大,强度、韧性会增大。同时,试样1次加热时间较长,合金元素溶解较多,析出强化效果也较为明显,强度要比试样2次高。

结语

相同规格的Q345R,通过减少轧制道次,钢板变形量大,组织相变时,形核点明显增多。因此,发生相变后,钢板内部晶粒较常规轧制更加细化。使得变形带、位错密度增大,强度、韧性会增大。通过本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稳定,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季辉,崔占全.新型压力容器用钢CCT曲线的测定[J].热加工工艺,2005(11).

[2]朱岩,丁建华.国内压力容器和压力钢管用厚钢板使用情况分析[J].宝钢技术,2003(2).

[3]谢良法,赵文忠,吴道新.舞钢压力容器用钢板[J].宽厚板,2003(4).

上一篇:调度自动化系统在优化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一种铁塑共用自攻锁紧螺钉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