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治理策略

时间:2022-07-28 09:59:52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治理策略

摘 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本文主要结合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分析了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而探讨了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保持水土。

关键词:水土流失;原因;治理策略

我国陕北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和半温带地区,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该地区大部分的地貌特征是沟壑区、塬梁峁遍布,而且陕北地区是我国煤、油、气资源蕴含丰富的地区,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紧缺,且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陕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因而,为了促进陕北地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综合治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缓解缺水问题,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1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1 人为原因

首先,由于陕北地区的地、矿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榆林地区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没有重视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周边地区的山体和植被,煤坑几乎挖到可以触及的任何地方,已经触及到山腰、山梁、山沟,甚至挖到河道附近,这不仅造成了陕北地区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而且还造成了河道的堵塞问题,反过来也不利于陕北地区煤矿的运输,另外,在煤矿开采之后矿土层和尾矿乱推放现象使地表形成几百米高的土丘,然而这种土丘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在降雨时期水流的冲蚀作用更为明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原本的土体和生态平衡,一旦遇到地震、沙风暴和雨水等自然灾害,就极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塌陷现象,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其次,陕北地区交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本的土体结构,在修路过程中土方开挖使本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层在打开后,新的土层地表,或者破坏了原本植被覆盖较少的土层,甚至造成植被不能恢复的严重问题,使土层变得疏松,一旦遇到雨水的冲蚀就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和山体塌陷灾害;此外,由于人们放牧畜牧养殖的发展也减少了地表的植被,造成土层疏松,加剧水土流失。

1.2 自然环境原因

陕北地区位于温带和半温带的干旱少雨地区,其年平均气温较低,一般处于6~9℃温度范围,而且年均降雨量较少,年降雨量一般在200~500mm之间,这就造成陕北地区自然雨水资源紧缺,产生缺水问题,在这种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中陕北地区土壤涵养水分的功能较差,使得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这就容易产生或加剧陕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从而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另外,由于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该地区大部分的地形特征是丘陵沟壑地貌,东高西低地势起伏较大,且具有川道狭长、梁峁遍布等地形地貌特特征,再加上在降雨时由于水流的冲蚀、切割作用,使陕北地区出现更多的沟壑区、塬梁峁等地貌,不断加剧水土流失现象。

1.3 水文地质特征原因

陕北地区是以沉积岩为主,岩石的岩性疏松且风化现象严重,而且陕北地区干旱少雨的影响下陕北地区植被覆盖率本身就低,使得陕北地区的部分土质水分涵养能力较差,甚至一些地区的土壤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从而造成陕北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使经过沙化后的岩石表面出现大量的沙粒和沙粉,而且还存在颗粒较大的卯石等石块,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地表沙粒颗粒细小,雨水很难迅速渗透到土层的内部,这就使雨水在沙粒地表形成引流,在雨水引流的作用下会将颗粒细小的沙粒和沙尘与雨水混合而形成沙水混合的引流,由于沙水混合引流高速旋转时沙粒表面比较光滑,使得在沙水混合引流高速旋转的状态下沙粒受到水的推动作用较大,进而带走了地表的沙土,地表大量的沙土在沙水引流的冲泻作用下沿着水流域的水流方向流向水流域的下游地区,在水流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冲泻作用。且冲泻作用带走的沙土量越来越大,从而不断增加水流域中泥沙的含量,造成陕北地区整个水流流经的地表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2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预防和综合治理策略

植被固土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措施是目前最有效的综合治理方式,常用的植被固土措施包括人工植树造林措施、恢复天然植被措施、营造防护林与控制土地沙化等措施,其中在土地沙化和牧场植被退化严重的地方,可以采用土工用纺织,利用护坡用纺织品以及防止河道淤堵和水土流失的纺织品固土固沙,尤其是在修路过程中可以这些固土固沙的纺织品沿线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和抑制水土流失,而且还能够改善铁路、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减少水流冲蚀土层和沙土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将农用纺织品、优良植被品种相结合进而形成复合型农用纺织品材料,由于这种复合型农用纺织品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将这种纺织品材料覆盖在植被和土层表面,可以达到植被固土的效果,而且在降雨后植被种子就会旺盛生长,形成水土保持的植被,从而遏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另外,为了保持水土,还需要加大优良植被品种的种植和培育,选用耐旱、易生长的植被种群,或者在原来的植被种类基础上进行改良,实行长、短、中效相结合的植被培育方法,其中可以培育和种植生长周期较短的草本植物,而生长周期中效的植被可以选用灌木和小乔木等类型植被种群,同时为了实现长久植被和长期的保持水土,需要加强对植被的养护工作从而形成保持水土长期效果的植被,有效减少和遏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了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的综合治理效果,需要进行水利水保设施的工程建设,加大防御措施,一方面实行退耕还林,建造拦沙坝、排灌渠和防洪堤等防风固沙工程,发挥水利水保设施的蓄水功能、防洪功等防御功能,从而降低水流的冲蚀作用,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提高土壤的肥力,恢复天然植被,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实现固土固沙效果,保持水土。

3 结 论

综上所述,综合治理陕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综合治理方法,实行可续发展观和可续发展观战略,从而推进陕北地区和整个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周光亮.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陕西水利.2012.20(3):163~164.

[2]谢光银,沈兰萍,史晶晶,范立红.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方法[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5.19(4):409~411.

[3]李秀彬,马志尊,姚孝友,景可,朱会义.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9~15.

上一篇:江苏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无障碍设计研究 下一篇:试论建筑材料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