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让“学”走在“教”的前面

时间:2022-07-28 09:49:47

近年来,“先学后教”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和自觉实践。在“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建设中,我校开展了“基于全息学习理念的苏式课堂研究”的实践。“全息学习”以“学习,无处不在”为理念,“全人、全科、全时空”为内涵,倡导学习空间、时间和方式的全面、全程和全路径。全息学习理念下的“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和封闭的教室,而是多元信息汇集的一个“中枢”,来自不同学生、不同途径、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这里汇集、碰撞、整合形成学习成果,并应用于后续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先学”成为全息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重点。

一、搭建前置平台,实现泛在学习

“全息学习”借鉴新媒体技术实现学习方式上的突破,是一种泛学习。“先学”要“落地”,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互动的前置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能够获取学习任务,开展互动交流,获得学习支持。

1.学有先导,创建导学单

区别于传统的预习,基于《导学单》的“先学”是一种聚焦问题和任务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挑战性。《导学单》的制定围绕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大问题”串联。“大问题”即具有较大探索空间和思维容量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生成有助于深度学习的问题。同时,这些“大问题”串联成一张“学习地图”,即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学习不断走向深入。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一课中,我制订了这样一张《导学单》(见图1)。这张“学习地图”不是学习结果的呈现,而是导向学生的问题解决。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形成“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和“一共摆几个”的初步感知,然后引导学生将操作获得的数据列表整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猜想。这些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

2.学有支持,利用微视频

“先学”多数发生在学校和课堂之外,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而此时教师又不在场。怎么办?借助微视频对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学习之前,教师预设学生的学习困难,制作成微视频。微视频要精选内容,充分运用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学生根据《导学单》学习有困难时,可以点播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微视频的学习支持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学习,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可以打破单向枯燥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先学中来,获取最丰富的具体经验,提高先学的效率。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中,教师借助“优酷”视频资源制作了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年、月、日的产生: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约365.2422日),所以有平年、闰年之分,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长度是29.53059……日,约29日12时44分3秒,所以要有大月、小月和二月之分。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这样的学习,利用新技术的优势直观生动地呈现了有关“年月日”的科学知识。通过先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年月日的计时原理,而且能增强科学意识和学习兴趣,为后续的课堂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3.学有交互,搭建云平台

微视频的学习也存在问题,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同伴往往不在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与龙芯电脑合作开发了“云平台――微校平台”。“云平台”兼容Android、iOS和Windows系统,适合文档、音频、视频的上传、阅读和下载,学生和家长能够随时随地收取《导学单》开展学习,并能及时提交学习成果,提出困惑问题。

借助“云平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人士(如教育软件开发者、专业人士)都能融入平台,为学生在先学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支持,实现多元多向的即时互动。同时,“云平台”还具有统计和评价的功能,为教师了解学情、开发学情提供便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

二、遵循发展规律,促进有效学习

“全息学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在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个发展区中发生。以往,课堂就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时段和阵地,甚至是唯一的时段和阵地。在全息学习理念下,这个时段可以前置,这个阵地也能移位。通过“先学”,让学生生成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

1.实验操作,积累“前经验”

“前经验”就是介于“旧经验”和“新经验”之间的经过学生前置探索形成的初步经验。这个经验可能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但来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传统的教学中,因为学习从课堂开始到课堂结束,学生缺乏经验生成的时间和空间,造成学生“前经验”积累不足,影响新经验的生成。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升的认识》一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升”的概念,必须经历反复操作体验的过程,才能形成一定的“量感”。传统课堂的学习中往往会缺乏充分的实验时间,缺少丰富的实验工具,而在课堂之外的家里则能弥补课堂上的欠缺。因此,在教学新课的前几天,我设计了“导学单”(见图2),制作了微视频,于“微校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性的先学。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已经学过的计量单位的整理,体会“量”的现实性和“计量单位”的统一性。其次,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容器上的标签体会到“容量”的应用性,产生学习的需要。再次,借助书本资源做一个“1升”的容器,通过多次动手操作建立有关“升”的“前经验”。在先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对于“升”的个性经验,这些“前经验”在课堂上交流、充实、调整、改进,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2.自主探究,促进“前理解”

“前理解”是在经验基础上的对知识的最初理解,是先于知识形成之前的个人见解。既包括正确的、浅层次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更多的是疑惑和问题。在“先学”的环节中,学生凭借已有的认识能力,形成对知识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这样的“前理解”是课堂学习的开始。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素数与合数》教学,我组织学生展开先学(见图3)。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概念教学从定义出发的方式,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拼一拼”“画一画”(见图4),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由于先学的时间充分,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深入,学习成果丰富多元。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产生了真问题:为什么用的小正方形个数多,但拼成不同长方形的个数却不一定多呢?进一步探索发现,不同长方形的个数与组成这个长方形面积的长和宽有关,实质是与这个数的因数有关。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如2、3、7等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种对“素数”意义的“前理解”对于进一步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抽象概括,建立“前概念”

“前概念”是基于经验、理解基础上的更为理性的认识,是概念真正形成前的个性认识。这种“前概念”可能是不深刻、不完整的,甚至是因为负迁移和旧概念的局限性造成的不科学、不正确的概念。在课堂上,“前概念”作为认知的起点和比较的对象,通过比较、辨析、诊断等方式,贯通了先学和课堂学习两个环节,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教学,课前提供学生一张“导学单”(见图5)。重点引导学生“做圆柱”,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做数学”中凸显出来。特别是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围起来形成侧面”后,“做多大圆的‘盖’才能和侧面完美拼接”是制作的难点,也是认识圆柱概念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学生形成了圆柱的“前概念”,但这样的概念还掺杂着一些非本质的特征。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展开交流、验证等活动,提炼圆柱的共性特点,把握圆柱的本质特征。

三、聚焦学习原理,走向深度学习

“全息学习”应用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改进教学,是一种深度的学习。美国国家研究院(NRC)通过对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学习分为“理解――联结――激活”三个环节。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应运用学习原理和知识层次理论组织学生“先学”,引导学生走向深度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促进“理解”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心理过程是新信息进入人的大脑,主体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意义。

例如《年月日》一课中的“先学”环节(见图6),“年月日”的知识是一种陈述性知识,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近几年的年历,通过这些事实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和比较,帮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概括年月日及其相互关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2.程序性知识,实现“联结”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具有动态的性质。它的心理过程是通过理解获得的陈述性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联结。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先学”环节(图7)。“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需要解决的是“怎么算”的问题。这种程序性知识存在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是相通的,“先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实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联结,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算法。

3.策略性知识,帮助“激活”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是关于“为什么”和“如何学习、思维”的知识。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有助于知识的激活和提取。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获得策略性知识,我组织了以下的“先学”环节(图8):第一环节,激活学生基于周长意义的一般算法:把围成平面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相加;第二环节,通过实践操作激活“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理解当一般四边形发展到特殊四边形(长方形)时,因为长方形具有对边相等的特征,所以才有了“(长+宽)×2”的特殊算法。同样,当长方形发展到正方形时,又因为正方形具有四条边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从而产生了“边长×4”的特殊算法,图形越特殊,方法越多;方法越特殊就越简便。这样的先学设计,不仅引导学生掌握“是什么”“怎么算”,而且促进学生反思“为什么”,强化对学习方法和过程的体验。

先学,让学走在教的前面,不仅是教与学顺序上的翻转,更是教学理念上的超越。先学,体现了“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保证了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带着丰富的个性化体验进入课堂,学习由此而真正深度地发生了。

(金一民,常熟市实验小学,215500)

上一篇:工程质量有效管理探索 下一篇:劳务分包模式下工程项目劳务管理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