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育――记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申泮文

时间:2022-07-28 08:51:07

躬耕教育――记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申泮文

1935年,一位出身贫寒的广东少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其间因战乱辗转加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一名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无机化学教育和教育改革。70多年时光中,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但他依然奋斗在教育岗位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着南开精神。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院教授申泮文。(图1)

2006年冬天,互联网上多了一位特别的博主,90岁高龄,被网友称为“全中国最老的博主”。这位老博主就是申泮文。他紧跟时代脚步,80岁开始学电脑,90岁开博客。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理想,他将自己的博客取名为“申泮文教育家博客”,通过互联网宣传南开大学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图2)

说起开博的事,申老说:那时候正好“天津人民视窗”采访我,动员我在他们那儿开博客,我就答应了。因为我要利用这个平台宣传教育改革,在这上面发表我对教育的许多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看的人主要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天津市的,外地人很少看。不过我注意到总理看过我的博客,在南开中学教育改革中,是温总理提出让南开中学首先在全国办中等学校的第一个理事会。我对许多事情有我的看法,而且也直接表达出来,从来不隐晦自己的观点。

2006年以来,申泮文陆续发表了近30篇博文,提出了很多观点与意见。他认真阅读网友给他的留言,还会在第一时间回复,这让网友对他十分喜爱和尊敬。在他的博客上,关于学术的探讨异常热烈。2009年8月,申泮文发表了一篇关于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课程命名问题的博客。这看似简单的一篇博文却引起了网上激烈的辩论。

有人问申老,您的博客上有没有人对您提出的一些观点持不同意见?申老回答说,有持不同意见的,都是学术上的。我就跟方舟子打了一架。我们的化学教育课程是一百年来陆续从国外引入的。引入时,我们处于比较落后状态,那时国力衰微,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对引进国外的课程不是很懂,不知道这个课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说外国化学的第一个课程是General Chemistry。我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把它翻译成“普通化学”。 到90年代有了互联网,我们去查国外的教学课程体系,去研究这个东西,发现这么翻译是错误的,General Chemistry不是普通化学,应该是化学总论。讲授这个课程的老师必须是很有经验、对化学科学全面掌握的人。在国外讲这门课程的是学术造诣很深的老教授。

申泮文觉得化学总论,也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这门课程内容的深浅,所以他把它命名为化学概论。正是因为当年翻译上的差错,使得这门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化学基本原理,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授课。使得这门课的深度不够,不能起到为新生全面介绍化学的作用。申泮文提出化学概论必须要由资深的教授来讲解,才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足够的认识和兴趣。而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的老教授,申泮文自己更是从事了近四十年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申泮文的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别人的批评。申老说:方舟子就在他的博客里骂我,说你这个老教授老糊涂了,怎么把这个General Chemistry翻译成化学概论呢?它应该就是普通化学,就是讲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我也发了一个博客给他,批了他一顿。我是很有斗争性的。

在博客里打嘴仗这种情况在年轻人中很常见。但申老作为年纪最长的博主,在他的博客里发生这样情况,估计就此一家,别无分店。中国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也会更平和。申老90多岁了,怎么还这么有个性?申老说:我一生都很有个性。我这一生,就是在不断的斗争过程里成长起来的。

申泮文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一直在关注世界潮流的发展方向和变化,注意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新观点,他希望把南开的化学教育,与世界先进的大学课程相接轨,实现国际一体化教学。但这些超前的观点别人觉得很难实现,反对他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则在不断斗争中,争取让这些人认同他的观点。

申老说:我的改革思想提出后,很多人反对,连我们院都反对。那时候,我们化学系变成了化学学院。院长到任后我跟他说,你们当院长的,不要做维持会长,要做前线指挥员,就是要紧跟世界潮流,要抓好改革创新。我提改变方案,请你们推荐我讲,然后建议你们动手改革。学术委员会听我讲完以后,院长说,申老师你先出去,我们来讨论。结果他们否定了我提的方案,他们没有注意到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觉得我讲得很新奇,不同意。院长跟我说,申老师,如果您把所有新的课程都编出来的话,我们就改。他用这种方法来拒绝我,我很生气。我回来以后,立即组织编写新教材,从我校和外校选拔一些老师,组成教材编委会,编出了整套新教材,还得了2009年优秀教学国家一等奖。然后我找他们说,你们认为我编不出来整套的新教材,现在编出来了,你们改不改?他们都不吭气了。

申泮文通过多年对世界知名大学化学课程的研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从1998年开始,着手组织编写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教育情况的现代化学教材。申泮文召集了3位院士、19位教授组成教材编委会,通过10年的努力,终于编写出我国最新的近代化学教材。这套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更加贴近我国实际化学教育情况。取得了我国化学教育史上的新突破。但难以想象的是1998年组织编写教材的时候,申泮文已经是80高龄的老人了。

对一般人来说,80多岁的年纪,不管是精力还是心态,都进入享受晚年生活的阶段了。申老却不然,还是那么有个性,不服输。你说我弄不出来,我一定要给你弄出来看看。在他的人生经历当中都是这样,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申老说:这是我从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里,在学艺过程中所得到的敬业精神,奋斗精神。比如说,翻译写作,是我的特色之一。1952年,学校没有新教材。那时候学苏联,我学了18天俄语,立刻组织翻译苏联教材,三年期间翻译了10本苏联教材,写出全国化学教材,解决了全国化学教学没有教材的问题。我一生写的教材比任何一位科学家、教育家都多。

申老说他这一生都在斗争,对这个斗争怎么理解呢?斗争的含义很广泛,跟疾病斗争,跟困难斗争,跟不断地超越自己斗争。申老对斗争的理解耐人寻味,他的理解是:与时俱进。

1935年,19岁的申泮文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并顺利考入南开大学。大一学年结束时,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天津沦陷,学校被炸毁。申泮文背负着国恨家仇,加入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成为一名防化兵,很快参加了淞沪之战。这段经历,申泮文终生难忘。(图3)

申老回忆说:看见30万大军惨败的景象,让我很伤心很难过。所谓的马奇诺防线根本是假的,他们把建造防线的钱都侵吞了,造了很多假工事,花花哨哨的工事。看见的腐败,看见上海大战的惨败,我的精神完全跨了,觉得没什么希望了,将来怎么办呢?

在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申泮文偶然得知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的消息。他 立即辞去部队职务,从前线来到长沙,准备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长沙临时大学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当时申泮文因战乱错过了南开大学期末考试时间,学校已经将他开除。他只好去找系主任说明情况,正巧这位系主任的夫人就是申泮文在南开中学的老师。最终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申泮文重新回到大学。经过这有惊无险的小波折,申泮文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在西南联大那段时光,虽然条件特别艰苦,时间不是很长,但对他的人生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图4)

申老说:我在西南联大学习了两年半,完成了三年的学业,这段时间是我受到最良好教育的时候。西南联大是大师云集的学校。这些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精神面貌、特殊的道德品质。西南联大学习的空气非常自由,化学系的学生,如对别的课感兴趣,你可以随便去听。自由办学、民主办学也表现在这些地方。我们化学的一个同班,唐敖庆先生,他选的是化学,却不去上课,只参加考试。他去数学系听课,数学系全套的课程,从头到尾都听了下来。但他化学考试也考得很好。(图5)

正是那个战争年代,造就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全中国最好的三所大学、最优秀的老师、最优异的学生,全部集合在了一起。民主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知识。而大师们的一言一行,也使他们学到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申老说:三个大学的老师集合在一起,都是很棒的大师。南开大学的杨石先先生,就非常典范。他为人严肃公正、品德高尚。他任化学系主任,兼任教务长,同时还教课,工作负担很重。他把一年级的重要课程让其他老教授去教,自己却去教工学院一年级的化学课。工学院距我们理学院有5公里远,走着去走着回,一个星期两次。 这些大师的高深学问、高尚人品,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他们的形象就摆在那儿,应该怎样做人?就应该像他们那样。他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把一批一批的年轻人带起来。像他们那样做人、像他们那样做事才是人生正确的选择。跟社会上腐朽的东西一对比,就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艰苦的环境,战乱的岁月,并没有影响到满怀学习热情的申泮文,而大师们的一言一行却影响了申泮文的一生,西南联大的精神,深深地嵌入了他的心里。申泮文同样以这种精神教育着他的学生们。这种西南联大精神,或者说南开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申泮文把西南联合大学办学的历史、南开中学一百年教学历程和南开大学的教育经验结合在一起,阐述了南开精神的实质。

申老说:南开精神,可把它总结成两条。一条是爱国主义,一条是创新。为什么西南联合大学那么苦的条件出那么多人才,因为西南联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大熔炉,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是爱国主义气氛、情结在引导着大家。我为什么学习?是为了我的祖国,为了祖国未来的建设。所以大家奋发图强、一心一意地学习。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创新、前进。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事业,教育要不断地改革、创新、进步。应该请真诚的教育家来办教育。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都是真诚的教育家在办教育,他们办教育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们考虑的是,如果你是个人才,不管你有什么毛病,我一定要把你培养出来。(图6)(图7)

申泮文一直以做一个真诚的教育家要求自己,教育学生。他教授的不仅仅是化学,更多的他是在传承、传递着南开精神。作为一名老南开人,申泮文对现在学校里的一些不良风气,很不满意。每当遇见这种事情他都直言不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申老说:大吃大喝我看不惯,非常不喜欢,看见大吃大喝我就送给他们一张张伯苓的照片。照片上张伯苓跟一个老师在吃饭,就是端着个盆在那吃,桌子上没有菜,没有水。我对他们说,张伯苓校长的节俭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把照片送给我曾兼过职的学校的几个副校长,他们主持大吃大喝,让我去,我说我不去,我给你们送这个照片。我只能送照片,南开中学理事会的每位理事我都送一张。

申泮文院士90余岁高龄,难以想象的是,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这位老人总是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工作,为实现自己教育改革的梦想而奔忙。更难以想象的是申泮文院士在1993年因胃癌已经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但近二十年过去了,申先生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眼里还是那么“年轻”,每年还要坚持为本科生上一到两次大课。(图8)(图9)(图10)

不少人都问过他,一天到晚这么忙碌不会觉得很辛苦吗?申老却说,我觉得这是一个乐趣。看到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受到各方面欢迎,对我是很好的安慰。我们南开大学一年级的化学课始终是引导全国高等学校化学一年级课程的火车头,我带着大家前进。

谈到梦想,申老说:我的梦想,就是我们南开大学化学学科不会辜负我们老一辈,南开大学的本科生教学要走在全国前列。我要活到100岁,完成我现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希望我的努力能感动全国,大家都朝这个方向来改革。这位老人用行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他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会得到成功。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传承着南开精神,感动着我们。

其实申老还说过希望活到120岁,用20年的时间唱歌,成为一位歌唱家。对于这样一位可爱而有个性的老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图11)(图12)

上一篇:民生金融租赁发起公务机联盟 下一篇:最后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