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俄卫星争执背后

时间:2022-07-28 08:21:32

韩俄卫星争执背后

8月25日下午5时,韩国终于首次在本土上发射了搭载有卫星的运载火箭。火箭点火升空后,由于整流罩有一侧未成功分离,二级火箭的动力也低于设计水平,搭载的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次日,卫星的残骸被发现溅落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中。

这枚火箭系两级,根据韩俄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一级液体燃料火箭为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研究与生产中心建造,二级固体燃料火箭才是韩国自行研发的。俄方使用的是尚未成熟的“安加拉”火箭部分技术,这项技术向韩方是保密的,也不得向韩方转让。

在韩方看来,韩国与俄罗斯合作,可以很快把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也可以很快把韩国首位宇航员送到空间站。

但是,韩方或许没有想到这些“借鸡下蛋”的高科技开发工程结果,却是本国的自主开发能力大大受到了抑制。韩国政府对发射的部分失败一直保持沉默,韩国媒体却开足火力,一方面反思自己受制于他国技术时无计可施的教训,一方面炮轰俄罗斯只顾自己的利益,没有按合同精神办事。俄罗斯则反驳说,俄方负责的一级火箭没有问题,对俄方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发射。

韩国人对俄罗斯人怨气冲天,但要启动“罗老2号”工程,除了与俄罗斯再合作,至今还别无他途,甚至罗老发射中心也是按俄方技术标准设计的。韩国人怎能忍痛割爱、不顾巨大科研投入的浪费另起炉灶呢?

这就是技术相对薄弱国家沦为技术相对强大国家的附庸或从属地位之后引起的悲哀。其实,这样的事例在全球各地都在发生,尤其是那些急着与同一水平线上的国家竞争“面子”的国家。

在听闻中、美、日有登月计划后,一向不甘落后的印度也开始推出自己的探月计划。去年10月,打着“印度造”标志却实为多国合作的探月卫星被送入近月轨道,绕月运行。然而,本计划运行两年的卫星却还没满一年就失去联络信号,究竟卫星在何处,印度还得靠欧美国家帮助才能知道。

印度以卫星设计的任务多数已经完成的借口来遮掩这次不尽如人意的探月之旅。事实上,美国、欧洲在大力扶持印度开发太空技术时,印度已经逐渐丧失了技术开发上的主导性。

2003年,缺少开发资金的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把目光盯上了中国,向中国发出了参与开发的邀请。为了打破美国GPS的垄断,中国早在2003年之前就启动了能覆盖中国的区域卫星导航“北斗”计划,尽管分辨率等技术含量低于美国、欧洲及俄罗斯,但毕竟它是自主开发、自己完全控制的系统。

基于扩大同欧洲战略关系及学习先进技术等多重考虑,中国毫不迟疑就接受了欧洲的邀请,拨出巨资,期盼着中欧合作的“伽利略”能尽快运行,从而结束对美国GPS的严重依赖。然而,中方很快就发现,中国在合作开发中尽受排挤,不仅没有接触核心技术的机会,也没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权。

中方痛定思痛,立刻回到自主开发的路径上来,重启一度因“伽利略”计划而搁置的全球卫星导航“北斗2号”,并于2007年前后发射了两颗近地卫星,走上了在太空上分布24颗以上的静地导航卫星之征程。如果进展顺利,“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伽利略”之前就能投入使用,而且还可以夺下“伽利略”本想使用的发射频率。“伽利略”计划因欧洲各国的经费分配问题长年争吵,计划已被人为拖延。按国际上“谁先用谁先得”的原则,较之于GPS使用的发射频率之后次优的发射频率有可能被中国夺下,而且据有关部门透露,技术改进过的“北斗”,其定位精确度可以达到0.5米级,优于“伽利略”设计水平,也不逊干改进过的用于公共服务频道的美国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

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巴西,2003年8月,其首枚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爆炸,其核心工程师至少有11人遇难。此后,巴西航天事业一蹶不振,自主发展航天事业转而与国际合作,时至今日,还没有一次靠自己的力量、能打到300公里高度的火箭发射。

反观巴西航空业,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一直孜孜不倦地走民族产业之路,巴西飞机制造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跻身于世界航空大国之林。

从韩国到巴西,自主开发对国家战略来说是多么重要。

上一篇:周杰伦密码 下一篇:小议后危机时代中国道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