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研究

时间:2022-07-28 07:49:48

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研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大学生思想方法则是其认知世界并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在新时期里如何准确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思想变化的规律,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变化规律;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也都发生了变化,采用不同的世界观以及理论依据来观察认知世界,分析、研究问题,最后所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从内容本质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具有个性化、时代性、独特性等特点;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变性的特点。研究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及规律,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走向。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主要聚集地,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引导,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只有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并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从理论和实战两个方面上真正地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二、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一)价值取向趋于利益化、物质化

我国社会正处于典型的转型加速期,市场经济冲击下产生的各种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念易渗透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之中,重利益、重物质的价值取向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可,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时,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政治取向、进步动机多样化

整体来说,大学生的政治趋向是积极的,但迫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少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变得更加务实,个人理想、政治取向以及进步动机也都开始与未来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具体条件直接挂钩,目的趋于功利化。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少大学生投入了考证热潮。

(三)道德观念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悖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文化的多元化使得道德观念也变得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在肯定传统观道德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的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念认知与道德行为上却存在明显的“双标”现象,即双重价值评判标准,道德观念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知行悖反现象。

(四)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家庭背景与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家庭背景与经济条件存在差异,不同背景下长大的学生心理素质也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一方面,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为独生子女,对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没有良好的认识,个人主体意识较为强烈,喜欢通过竞争来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从小备受家人和教师的呵护,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全面,对舒适安逸环境的依赖性很强,缺乏自控能力,在生活或者学习中一旦遭遇挫折,无法及时调节并控制个人情绪,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发恶性事件。

三、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探讨

一般地,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主要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通过相互作用,最终所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力求透过现象进入到学生思想结构深处,积极地探求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规律。

(一)基于实践的主客体运动规律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则是促进客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作用的中介。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思考要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对客体的改造,提升主体自身的能力。我们知道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主体之间、客体之间,还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都存在矛盾。尽管客体在矛盾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关键仍在于主体。只有当客体被主体充分接受并内化时,才能满足主体的实际需求,此时的主体与客体才会具有同一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同一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易受实践活动的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矛盾。此时,客体并不能够完全被主体所接受,两者之间的矛盾会不断激化直至完全对立。如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对立和同一两者之间不断重复,而每一次的对立或同一都意味着思想的突破。

(二)思想要素矛盾运动规律

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除了与客体之间存在矛盾之外,其自身内部也处于矛盾运动过程当中。该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下面又分为各种各样的次一子系统,每个次一级子系统都包含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要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思想道德可以分为“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而平时我们强调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便是“知-情-信-意-行”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五个思想要素彼此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由于每个要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而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在形成时,各个要素之间会产生不平衡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现象。因此,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持这五个要素之间的平衡,使其有效连接,是每一位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都需要重视并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思想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与心理状态均趋于成熟,思想方面开始追求独立自觉,自我认为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认知是较为全面清晰的。虽然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认知有时候可能是错误或扭曲的,但这种认识仍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产生自我同一性的认知危机。社会环境与外在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等,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等都会随着社会环境以及外在条件的变化而趋于成熟,对原先旧的思想也会产生新的看法,进行否定或补充完善,产生新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依旧会遭受否定,走向否定之否定,这个过程是无尽循环的。这从侧面也说明,人们的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合理引导学生在每一次的否定过程中由内至外实现思想上质的跃迁。

四、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和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发

(一)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为基础,树立教育关怀理念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逐渐趋于完美的个体,其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的主动性与自发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的基础上加以学习与借鉴,树立合理的教育关怀理念,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合理需求,培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与个人修养的提高。

(二)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开展适应性教育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适应”的理念为教学出发点,立足于学生的合理性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理解,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学生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旗下的效果。

(三)以生活空间理论为基础,构建亲和力教育

生活空间理论指出:所谓生活空间,指的是外界环境对人们行为以及心理造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例如,小孩子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内心会充满愉悦之情,如糖果、零食等,此时糖果会对儿童形成一种引力;而看到自己害怕的事物,如蛇等,内心惊恐不安,想要逃离,此时儿童会对蛇形成一种排斥,两种情况的差异是由小孩子对外部环境认知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生活空间具有动力性,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与思想意识会受环境的引力作用,向着理想的方向和心仪对象移动;相反,受排斥力作用,人们会下意识远离不喜欢或厌恶的人和事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认识,因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对外部环境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围绕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展开工作,促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初步确立的重要时期,置身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环境之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难免会受到影响。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高校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先需要做的是准确了解并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教育主动权,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解决思想上突出的矛盾,使其成为通情达理、明辨是非、有所作为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洪信.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J].才智,2011(18):335-336.

[2]吕云超,史建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6(09):177-179.

[3]韦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68-70.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体会 下一篇: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