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监管境界与原则

时间:2022-07-28 05:38:50

班主任监管境界与原则

班主任不是军队的教官,也不是所谓的上帝,他(她)不是一切都知道,也不可能一切都知道;同时他(她)不是一切都正确,也不可能一切都正确。班主任是学生在特定学习阶段的发表者,是学生这一个阶段人生的引路人,其工作是耐人寻味而具有特殊意义的。

作为个人,特别是作为老师,而且是班主任老师,首先自己要善于学习和完善自身;只有自己的“境界”高,方可带出有一定境界的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学生。只有自己认定做人和做老师的原则,才能在原则的基础上,做好工作,培养出优秀学生。所以班主任工作,就是个全方位的工作。没有一个好的班主任管理理念的发表,没有一个的正确而得当的原则做基础,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甚至可能出力不讨好。因此,我说班主任管理有几个境界和如下原则:

一、普通境界——经验型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没有理论发表,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凭着感觉走、顺着经验来。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就是管理的先验的指南。在管理中,如果感觉好,就觉得成功;如果感觉不好,就觉得失败。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滞后,往往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改变管理的具体策略。这个时候,已经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管理的境界,比较低,表现为事后的调节。工作往往被动,班主任经常处于应付状态,而且觉得工作太累,没有兴趣,表现为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就是有计划,也显得形同虚设,没有意义。

二、一般境界——制度管理型

在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工作有章可循,学生的日常行为,也似乎可依。这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就会可能会出现问题——如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用制度“关卡”。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反心理。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例如有一名学生成绩倒退很快,我与她家长联系,该家长反映, 以前老师凶一次,可以好一段时间;现在她回家后天天看电视,叫她也不听,复习迎考期间还看电视,对老师和学习比较排斥。

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其实是很多班主任经常遇到的,班主任工作是否应命令多于商议,威严多于亲切,惩罚多于鼓励呢?我想关键是怎样把握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对学生爱得过份,爱得太随便,就可能使得学生行为习惯也变得太随便,如果束得太紧,管得太死,“唯制度论”,也是不合适的,同时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

三、良好境界——人文关怀型管理

这是班级管理的较高境界。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自我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奋发向上的积极心理,才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这个时候的管理,往往四两拨千斤,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出班级管理的奇迹。

四、最佳境界—— 爱心、引导、提升的全方位管理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在美好的“爱心”引导下,提升自己做为老师的水平,智慧和能力,同时教育和培育自己班级的学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看待,才能真正做好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富有智慧,思维敏捷的时代的骄子。

五、学生为本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和人格,万事人为先,不论是规则、制度、纪律的设置,还是具体的实施过程都应体现尊重人、人性化的理念,都应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又必须是公平、公正、民主的。要真正培养学生自立、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班主任就要树立自己是管理顾问、甘做服务者的思想,把班主任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责任,而不是把它看成一种权利,一种优势。要消除权力意识,确立服务意识,这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关键。

六、“合情入理”的原则

“合情入理”即班主任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合乎“道理”、“情理”;“道理”注重的是合乎社会规则,“情理”注重的是合乎人的心理情感;不仅要使学生道理上接受,情感上也要能接受,避免出现“理通情不受”的矛盾,影响工作的效果。

七、“适度爱心”的原则

班主任工作既要投入爱心,对学生施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又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爱的适度。这不只是因为没有距离也就没有了敬畏;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的角色使然。班主任既不能当警察督学,也不能当父母兄长;他应该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的师长。他的角色定位是独特的,他既要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更要以知识、以现代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教育人、培养人。要做到这一点,他不能和学生无情联结,也不能使情感浓烈到超过必要的“度”。这就需要给班主任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把握好这个“度”。

八、“严而有格”的原则

“严”是基本原则,“格”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的学生未必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还会有反复,特别是思想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就需要正确对待反复,耐心地开导学生,直至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断改进,健康成长。

上一篇:深究民族文化基础和诚信精神培养 下一篇:西部地方教育电视进步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