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富矿也是深坑

时间:2022-07-28 04:35:03

大数据,是富矿也是深坑

大数据对新闻从业者及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信息的冲击,主要表现在话语权流失、舆论引导优势不再、时效性被赶超、信息容量不足、交互性差等方面。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是当前非常时髦的一个词,其巨大影响已经波及各个行业,传媒业也不例外。在对媒体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同时,大数据对新闻内容本身也带来巨大冲击,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新闻从业人员该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有所作为?近期,笔者先后采访了多位传媒学者及大数据技术研发专家,下面是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剖析。

正确面对:既是新闻富矿,也是一个深坑

就新闻传播来说,大数据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结果。大数据是一个富矿,要充分地利用,合理地开采。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有真有假,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信息,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

董小玉(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大数据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传媒就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信息、知识和数据,无论是古今中外,还是各行各业,统统包含。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很多数据可以成为重要的背景资料和链接,有利于与其他新闻事实形成比较和参考。有些内容很有价值,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即使是学者、教师等研究人员也可以利用和借鉴。这些海量信息的快速、公开传播,有利于公民新闻(自媒体)的发展、有利于草根记者的产生,也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

大数据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假新闻、假材料。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和获取的便捷,容易滋生新闻从业人员的惰性,使新闻从业人员过度依赖互联网,出现“鼠标记者”,进一步导致不同媒体新闻内容上的同质化、单一化、肤浅化。所以说,大数据也是一个深坑。

芮必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先,大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要正确面对。其次,信息量大了,就有了比较,只要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就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有利因素。现在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辨别能力,思想懒惰,从某个网站上获取信息之后,不加以辨别、求证,就直接引用,这是不负责任的,不可取。再次,提升职业素养。基于利用数据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闻从业人员只有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利用迎面而来的大数据。

从容应对:提高辨别能力,强化现场意识

大数据对媒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对职业新闻人解读、辨别能力的要求,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我们该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董小玉:奔涌而至的海量信息,容易让记者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想深度,形成思想方面的短板,导致语言平庸化、概念化、程式化。归根到底,独家新闻、深度报道离不开现场,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展,最鲜活、生动的内容始终来自现场。想做好新闻报道,记者一定要强化现场意识,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鲜活的语言来自于生活,一旦陷入大数据的深坑,就难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失去独特的风格和智慧的风采。

芮必峰:过去,信息是稀缺资源,媒体掌握了一定的资源,所以能够吸引广大的受众。但是现在,信息量太大,传播太快,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人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新闻媒体到底需要挖掘什么,才符合受众的需求,才符合媒体的社会身份?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媒体可能会进一步走向分众化,人们可能不再会十分关注综合类的媒体,而更加关注专业性的媒体,这一点对媒体的经营也有很大影响。

合理利用:不受信息束缚,掌握深层应用

大数据容易造成信息的泛滥,这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海量信息中,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慧眼识珠,有较强的加工能力、创造能力和整合能力,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让大数据为我所用呢?

董小玉:充分、合理地利用大数据,一方面要从富矿中淘宝,关注、寻找热点话题,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不要沉溺于海量的信息,继续发扬现场精神,不要被随手就能获得的信息而左右。发起的“走转改”活动,“走”字排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要“走”出新闻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点”出新闻来。

王鑫(安徽盘景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席主任、副总经理):具体到新闻传播方面,我认为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搜索将对媒体的信息获取产生巨大影响。现在我们使用的搜索工具,信息重复量很大,也许对你有用的内容就被淹没在这些重复的内容中。个性化搜索可以进行语义分析,包括对内容的正负面进行判断;可以有效去重,让使用者迅速找到需要的内容;最关键的,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新闻从业人员捕捉到关注的信息。前不久有一项新技术展示,基于大数据挖掘及去重技术的舆情分析软件,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对所关注的内容进行定义,之后,网络上一旦出现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软件就会第一时间发出通知。而且,自定义的范围可以很广,关键词可以有很多。这实际上也是传媒行业对大数据的一种深层次应用。

业务延伸:精准读者调查,智能广告推送

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有着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将推动核心内容的变化。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读者调查、精准营销、智能广告推送等领域。比如说,过去媒体一般都是做问卷调查,现在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更加便捷地得到更加精准的调查内容。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媒体内部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数据,用现代的数字化方式对数据进行存储和使用,但目前国内很多媒体还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积累;二是用户数据,但报刊类媒体的用户数据主要来自于零售,很难形成一定规模,即使是来自于订阅用户,数据信息也太过简单,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分析利用;三是广告商数据,通过对广告商数据的维护和分析,获得一定的信息价值,但就媒体而言,这方面的数据规模离大数据也还有很大的距离。

即便如此,从营销角度分析,虽然没有形成规模的大数据,媒体仍然应该借鉴大数据管理理论,把这种管理应用到对用户、读者、广告商的数据管理上来,提供精准的内容服务。新闻从业人员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并依据大数据应用所提供的精准调查结果,生产相应的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要。

王鑫:大数据本身只是数据,大数据挖掘是一种应用技术,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获得新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大数据应用。

对于媒体来说,企业内部运作产生的数据十分有限,所以大数据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上。媒体面对大数据,要做的就是运用大量的外部信息,进行精准的调查分析,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新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

结 语

归根结底,大数据对新闻从业者及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信息的冲击,主要表现在:话语权流失,充分发展的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是记者;舆论引导优势不再,论坛、微博、微信已经开始对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产生抗衡;时效性被赶超,“到现场”的记者永远快不过“在现场”的市民;信息容量不足,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传统媒体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交互性的差距,虽然传统媒体也采用各种方式与受众互动,但仍无法与自媒体的交互性同日而语;从业模式改变,除了传统的工作技能,还需要懂得如何收集、整合、挖掘和分析数据,等等。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闻传播的针对性、精准性都变得越来越强,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培养强烈的数据意识,要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既要用事实说话,也要用数据说话。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新闻从业者只有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学习新的知识,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作者为《市场星报》社特稿部主任)

上一篇:决定性的看:最能变色彩魔术的逆光 下一篇:素食新口味,豆馔款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