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乱局

时间:2022-07-28 04:33:02

知名商标、品牌争夺的背后是市场、利益之争。娃哈哈商标专有使用权的被突破,以及原本就不彻底、就有问题的娃哈哈商标所有权转让,埋下了娃哈哈合资公司和娃哈哈集团矛盾的“原罪”和隐患。娃哈哈商标可以在非合资企业之外使用,使“一个品牌、两家公司”的同业竞争成为现实,而这两家公司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的巨大市场份额,使得谁也不愿意、不甘心放弃娃哈哈品牌。

最终,争夺娃哈哈商标所有权成为达能和宗庆后双方战争的制高点,也构成了达能和娃哈哈集团纠纷的基本内涵和逻辑主线。

宗庆后被达能跟踪、监视了!

这是杭州警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事实:2007年4月27日,炽热的阳光烘烤着杭州市郊区下沙的沥青路面,一辆长时间滞留在娃哈哈下沙生产基地门口的小轿车进入警方视线,车上一男一女受到警方盘查。

据两位当事人交代,他们是北京一家专利商标公司的员工,受英国捷福斯全球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机构的委托,秘密调查娃哈哈公司,全天候跟踪监控宗庆后,并将监控结果记录在册。

6月6日,杭州警方获悉,这家专利商标公司今年4月份与达能签订委托合同,调查费用高达400美元/天!达能和娃哈哈的矛盾逐步公开化。

而一个月后举行的娃哈哈集团中外媒体见面会,则把最后一丝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粉碎。

“揭露事实真相,还其历史真面貌”。

“娃哈哈要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娃哈哈需要平等互利的合作、相互尊重的合作”。

……

会场内外,这些红底黄字的横幅异常醒目。在二百多家中外媒体的聚光灯下,“受害人” 宗庆后强烈控诉达能的“种种罪行”,要为自己“讨个公道”。至此,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遥想当年,达能和娃哈哈的联姻可谓珠联璧合。孰料,在共同走过了11个年头之后,一对“恩爱夫妻”却闹到了如此田地,令人唏嘘。

纠纷背后的合作恩怨

这桩堪称中外合资企业典范的婚姻,始于1996年。

当年,达能集团与杭州娃哈哈集团一起合作创立合资企业。根据协议,达能控股的金加公司拥有合资企业51%的股份,合资企业享有独家生产、经销、销售娃哈哈品牌的食品和饮料的权利。据此达能认为,按照合同及协议,宗庆后以及其他中方合作者不得从事与合资企业直接竞争的商业行为。

但是自2001年起,宗庆后及其家属成员组建了大量的非合资企业,并使用了合资企业拥有的娃哈哈品牌,进行生产销售活动。达能集团到国家商标局查询发现:娃哈哈集团公司已把娃哈哈商标许可给大量公司使用,按年度计:2001年24家;2002年12家;2003年18家;2004年9家;2005年14家;2006年10家。这令达能集团非常吃惊,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娃哈哈集团认为,达能2000年收购了乐百氏,原创业管理团队离开公司后,达能经营得并不好,尤其是乐百氏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开始裁员时,达能看到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不断兴旺发达,又开始动脑筋,希望并购娃哈哈的那些非合资企业。

达能并购娃哈哈非合资企业的谈判,始于2006年7月份。

经过近6个月的协商,达能与宗庆后于2006年12月签订协议,约定以将非合资企业纳入合资企业体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达能集团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娃哈哈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然而,协议签订不久,宗庆后再次违约,拒不执行。

而其后发生的自建销售渠道事件,则让达能充分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2007年4月,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成立营销公司,开始自行销售产品。此前,在娃哈哈合资公司之外,宗庆后拥有生产实体,已经使用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娃哈哈品牌,而新建的可以自己控制的销售渠道,将使娃哈哈的非合资企业完全独立于娃哈哈合资企业从可能变为现实。

至此,达能与娃哈哈的矛盾变得难以调和。政府部门开始介入协调,并约定不向媒体透露情况,双方当时也做出了“不打口水战”的承诺。随着事态的发展,达能感觉局面越来越难以控制,希望快刀斩乱麻,尽快解决问题。

达能“限期30天协商解决”的“最后通牒”,激怒了宗庆后。双方都放弃了原来“不打口水战”的承诺,先后把内幕抖露出来,媒体将纠纷渲染得沸沸扬扬。2007年5月9日,随着达能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以及此后的6月4日达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对宗庆后及其家属提讼,双方的纠纷走到了诉讼阶段。7月初,宗庆后在沈阳也对达能的高层管理人员提起了诉讼。

最终,局面失控。

问题的焦点

在纷繁芜杂的纠纷信息中,需要冷静的头脑。

说穿了,达能和娃哈哈纠纷的最大焦点在于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归属问题。那么,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究竟属于谁?

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发生的事实:

“娃哈哈”商标所有权的第一次转让,发生在1996年。当年2月29日,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与娃哈哈合营公司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以1亿元的价格,将“娃哈哈”及有关商标的所有权转让给合营公司。其中5000万元作为中方注资,另外5000万元由合资公司购买。该合同约定,娃哈哈集团除了可以在企业名称中继续使用娃哈哈字样外,不得在产品中使用娃哈哈商标。

达能从双方合作开始就拥有娃哈哈合营公司的控股权。这一关键事实,连宗庆后也不能否认。

1996年2月9日,杭州娃哈哈合营公司的合资经营合同签署。根据协议,由达能控股的金加公司拥有合资企业51%的股份,另外的49%属于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和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该合资合同于1996年2月17日得到浙江省对外经济合作委员会的批准。

由此,达能方面认为,达能一直拥有娃哈哈合营公司的控股权,娃哈哈商标最初又归娃哈哈合营公司所有。按照逻辑推理,对于娃哈哈商标使用权,达能自然拥有更多的决策权。

然而对此说法,宗庆后并不赞同。他坚持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一直属于娃哈哈集团公司。依据是,尽管达能在合资公司中占控股地位,但转让商标需经国家商标局核准并予以公告才能生效,具体证据是国家商标局于今年6月7日发回的最新复函。复函的主要内容如下: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6月6日《关于要求出具娃哈哈商标转让申请不予核准事由证明的请示》(浙工商[2007]4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于1996年4月和1997年9月先后向我局提交了《关于请求转让娃哈哈商标的报告》和《关于转让娃哈哈注册商标的报告》,要求将该公司名下的200多件注册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但我局根据《规定》,均未同意转让。1999年7月,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向我局提交了许可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许可合同备案申请,我局于同年8月予以备案”。

对于这封复函,娃哈哈集团和达能各有不同理解。复函中关键性的表态语句为“均未同意转让”,宗庆后认为,国家商标局不同意将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转让给合资公司;但达能的理解却是,中国国家商标局“未同意转让”,但也没有驳回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的报告,而且“未同意转让”的意思不是“不同意转让”,而是“没有同意转让”。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请示和国家商标局的复函,都发生在今年6月上旬,也就是达能与娃哈哈集团纠纷如火如荼的阶段。娃哈哈集团的请示也值得注意,既然是“请示”,为什么要让国家部门“出具娃哈哈商标转让申请不予核准事由证明的请示”,一份“请示”是否核准?这是国家部门的事情,娃哈哈为什么要这样去“请示”?!

而且,宗庆后关于娃哈哈商标所有权的主张,与他此前的所作做为难以自圆其说。

在10多年的合资过程中,娃哈哈集团多次就娃哈哈商标使用权与合资公司签订协议,被允许使用娃哈哈商标。1996、1999、2005年,娃哈哈集团三次就娃哈哈商标使用权与合资公司签订过协议,尽管被允许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方式、范围和公司类型有所不同。但是,既然宗庆后认为“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一直属于娃哈哈集团公司”,为什么还需要从娃哈哈合资公司那里获得商标的使用权?!

宗庆后主张“商标一直是娃哈哈集团的”意味着什么?如果娃哈哈集团主张娃哈哈商标是自己的,则意味着其在合资公司的原始出资不到位―――当初娃哈哈集团是以商标作价5000万元才获得了相应的股份。出资不到位,意味着这么多年的分红要按比例退回给合资公司,这些钱应该和达能从娃哈哈合资公司中得到的投资收益差不多。

商标专有使用权,是如何被突破的?

在最初的合同中,双方约定“达能在娃哈哈合营公司中占有控股权,娃哈哈集团除了可以在企业名称中继续使用娃哈哈字样外,不得在产品中使用娃哈哈商标”。那么,娃哈哈的商标专有使用权,究竟是如何被突破的?

这是达能和娃哈哈纠纷中仅次于商标所有权的第二个焦点问题。

知名商标、品牌争夺的背后是市场、利益之争。娃哈哈商标专有使用权的被突破,以及原本就不彻底、就有问题的娃哈哈商标所有权转让,埋下了娃哈哈合资公司和娃哈哈集团矛盾的“原罪”和隐患。娃哈哈商标可以在非合资企业之外使用,使“一个品牌、两家公司”的同业竞争成为现实,而这两家公司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的巨大市场份额,使得谁也不愿意、不甘心放弃娃哈哈品牌。最终,争夺娃哈哈商标所有权成为达能和宗庆后双方战争的制高点,也构成了达能和娃哈哈集团纠纷的基本内涵和逻辑主线。

娃哈哈集团认为,其实从1999年开始,娃哈哈集团就可以在合资公司之外的产品上使用娃哈哈商标,只不过是有条件的。

证据是:双方于1999年5月18日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按照这份合同第二条的第2.6款内容,娃哈哈集团公司可使用娃哈哈商标有两个条件,一是合资公司董事会30天内作出决定他不生产与使用,二是仅要不对商标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就可以使用,因此娃哈哈与其非合资公司应该完全可以使用娃哈哈商标。

另一份证据是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亲自签署的文件。

根据2005年10月12日范易谋代表合资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与中方签署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第一号修正协议的第二条,“许可合同附件5中所列的几个娃哈哈公司以及甲方(注:甲方为娃哈哈公司)或其关联方在许可合同签订后设立的其他娃哈哈公司(以下定义为“被许可的娃哈哈公司”)也有权利获得乙方授予的商标使用许可。鉴于被许可的娃哈哈公司不在娃哈哈/达能合营企业的定义中,被许可的娃哈哈公司将被列于许可合同新的附件中。

娃哈哈集团新闻发言人单启宁认为,以上两个证据表明,娃哈哈与合资公司签订的商标许可合同并非是排他性许可,作为娃哈哈与达能的非合资公司有权使用娃哈哈商标,而且以前娃哈哈与达能非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均是合资公司许可的,并不存在滥用商标权的问题。

看来,一场“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双方都存在不妥和破绽之处。

四种可能的结局

截至本刊发稿时,达能娃哈哈之争进入了最为激烈的阶段。

记者通过相关途径获悉,目前双方已经将此次纷争的具体材料递交给了商务部。“商务部要求双方提供一些关于此次争论的说明材料和证据,稍后将进行相关调查。”鉴于达能与娃哈哈之争严峻的形势,此事件已进入商务部的外资司、条法司、欧洲司等各部门之间进行研究和协调,但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知情人士透露,近期内商务部将派出相关专家与双方进行接触,了解事实进展情况,希望从中斡旋。“商务部可能进行调解,但涉及到合同的具体事情还要双方自己来谈,最终的结果还要靠达能与娃哈哈自己解决。”不过,双方已经很久没有坐下来谈了,随着媒体大战的炽热,和谈的可能性日益渺茫。

决裂随时可能出现。

达能方面更希望通过和谈解决纠纷,但宗庆后依然强势,“承认娃哈哈商标所有权是我们的,认可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合法性,是谈判的前提,否则免谈”。

一家世界排名第六的食品饮料集团、在合资公司中占有51%股份的达能,为什么在这次纠纷中显得如此被动?

跟踪观察娃哈哈10多年的财经观察家吴晓波认为,达能在中国市场上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但在经营和营销上很是失败。它进入中国比娃哈哈创建还早一年,做酸奶、做饼干、做啤酒,没有一个成功的。达能在中国最终成为了一个行业的整合者,它先是进入娃哈哈、乐百氏,将中国最大的两家饮料公司收入旗下,继而染指光明、汇源、蒙牛等等,其战略企图非常清晰。

吴晓波还认为,达能与娃哈哈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十分不正常。一个众所周知的情况是,达能入主娃哈哈,居然没有做过尽职调查,甚至连娃哈哈的财务报表都没有经过核实。合资之年,娃哈哈已是盛名在外,尽管内部资金紧张,在外面宗庆后依然表现得非常强势,达能当时主持此事者急于合资成功,步步退让,由此埋下隐患。由于娃哈哈效益很好,达能当年投资成为一笔非常合算的生意,所以双方心态非常微妙。合资十一年来,达能始终没能向娃哈哈派进一个人,宗庆后以小股东身份排斥大股东,搞成一个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也算是公司治理史上的一大奇观。

尽管新闻舆论绝对不代表事件的走势和最终结果,但达能已经在舆论上失去了太多的支持。新浪网关于达能与娃哈哈的纠纷进行了大型调查,在问到“对于事件的发展,您是支持达能集团还是宗庆后”时,只有8.59%的人支持达能,而支持宗庆后的比例高达79.19%,新闻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趋势。这说明,宗庆后在引导舆论上是非常成功的。

企业经营上的低能、在合资公司中没有实际控制权、舆论方面的下风,最终导致达能落到如此地步。

了解双方的底线,才有助于判断纠纷可能的结局。

宗庆后的底线实际上有两个,一是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合法性,二是许可娃哈哈非合资公司无偿使用娃哈哈商标;而达能的底线实际上只有一个,在娃哈哈合资公司中占有51%的股份,这样达能才能把合资公司的报表合并到总部中。今天的娃哈哈占据着达能集团8%的营业额,达能的未来命运在亚太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因为其在欧美市场的增长非常有限。而宗庆后设立的私人公司已经直接侵害了合资公司的利益,所以达能必须谋求收购。一旦在这一事情上有所退让,将导致包括蒙牛、光明等一系列中国并购战略引起连锁反应。

那么,达能和娃哈哈的纠纷到底会以什么结果告终呢?

结局一:达能承认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合法性,同时许可娃哈哈非合资公司无偿使用娃哈哈系列商标。作为补偿,宗庆后在娃哈哈集团等非合资公司中给予达能一定比例的股份;娃哈哈合资公司仍维持现有股份比例。

结局二:达能承认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合法性,同时许可娃哈哈非合资公司无偿使用娃哈哈系列商标,而娃哈哈集团在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股份从现有的49%降低一定比例。

结局三:达能承认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合法性,同时许可娃哈哈非合资公司无偿使用娃哈哈系列商标,而娃哈哈集团将其在娃哈哈合资公司中49%的股份大部分或者全部出售给达能。

结局四:增量解决方案,引入新的投资者,缓和现有矛盾。据悉,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已经介入到这个纠纷中,提出了“跳出存量,引入增量”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思路是“资本上移、资产下移”,具体内容是,引入新的投资者,以补偿宗庆后的经济利益,同时将所有娃哈哈的资产转到“娃哈哈饮品”旗下,而将所有娃哈哈的股权转移至娃哈哈集团名下。这个方案虽然新颖,但前提是两家愿意合作、能够合作下去,按照现在的状况,两家真心实意合作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这个方案的现实性并不高。

上一篇:生意是生活中黑暗的一面 下一篇:节能商机三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