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瓷画构图探析

时间:2022-07-28 03:24:10

山水瓷画构图探析

摘要:在山水瓷画的绘制过程中,构图章法要恰到好处。作品中的虚实、动静、疏密层次等的安排,不仅要随着器型起变化,而且,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功底。

关键词:山水瓷画 构图章法

走进陶瓷馆,陶瓷艺术家的工作室,我们就能看到很多陶瓷艺术珍品。这些艺术瓷映入人们的眼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同章法的构图。其中,山水瓷画的构图,与人物、花鸟瓷画相比,不仅形象丰富,层次较多,而且有更广阔的构图空间。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有不少对于自然山水的精到构图。从古到今的山水国画、瓷画、虽然绘制材料不同,工艺技巧各异,但是,在构图布局的审美观念和章法要求上,却是一脉相通的古代传统山水画中的水墨画,青绿山水、浅降山水,对现代艺术瓷中的山水瓷艺作品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构图:就是作品中的画面经营位置。历代山水画家都有很重视作画时的布局经营。唐代著名画家张颜就说过:“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由此可见在作画下笔前,精心构思布图的布局章法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山水瓷画、历来都有“北雄南秀”之说,这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山水名胜风景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不同地形特征所造成的。具有实践经验的陶瓷艺术工作者,都善于从大自然的山水景观中,深入观察,细心领悟。把山水变成艺术作品中的画面,有一个取舍、变化、综合、转换的过程。

取舍:是构图中极为重要的,再高明的画家也不可能把真山实景全搬进瓷画中。万水千山也并非尽善尽美。只有根据山水的不同形态,选择有代表性,有美感的物象入画,才能表现出山水画中的气势神韵。一个山水画家,必须要经常到大自然去观察真山实水,从大千世界中的自然物象中捕捉有特色的景致,进行写生。再参考古今名人山水画资料。才能对山水和作山水瓷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熟练地运用取得或舍弃的手段,表现出山水的特色。

变化;山水中的楼亭台阁、树木花草、奇峰怪石,飞鸟瀑布,都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不过,从自然中得来的画稿,移植到陶瓷上去进行装饰构图,还有一个变化阶段。变形、入画的变化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树木的姿势、楼台的点缀、峰峦的组合,岩石的形状,进入了花瓶、瓷板中,就由物象变成了艺术形象。

综合:将山水中美的部分和有特色的物象在瓷器上加以合成,是需要取舍,变形的。有些丑石怪树,虽然难看,但是,经过适当的变形综合,又能显示美感。丑到极点物象有时又会美蕴奇特。

转换:山水是有固定的形态的,虽然狂风暴雨会摧残树枝,甚至会出现泥石流的大面积滑坡情况,风平浪静的江河湖海有时会出现惊涛骇浪。但是,风雨过后仍然会有睛空艳阳天,山水的基本形态仍未改变,把山水的树木、峰岩的位置转移方向,换过形态,就能更巧妙地表现出山水瓷画的魅力。

在绘制山水瓷画的艺术创作中,画者都会有一个由生到熟,从拙到巧的过程,构图布局的熟练,同样要经过多年的作画实践,从借鉴,继承打基础,有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再考虑发展,创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从事了几十年的陶瓷美术工作者,基本上都是在构图章法上,借鉴,继承、发展到有自己的独特的布局手法,给人以别具一格的感受。

画瓷器的人,首先要临摹画稿,从古代名人国画,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构图安排上,学习构图技巧。历代著名的山水艺术作品,构图形式繁多,表现手法各异。中国山水画,有不少作品是画家印象中的虚实景象,并不是山水实景的精描细写,即使是工笔重彩,青绿山水、粉彩、新彩山水、三勾九染,也不是山水的重复,而是画家根据收藏爱好者的审美观念,经过重新加工组合而成的。小桥流水,楼台亭阁,高士行旅、静的,静中又有动,这些山水画的题材,能发现不少构图形式。

相传中国最早的山水绢画“洛神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这幅中国山水画的精妙之作:“水不容泛,人大

于山。”构图散,虚中有实,作品中,山川树石形态古朴稚拙,人物、俊马、神龙,都画得较精细,集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为一体,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构图,有一定的影响力。形象比例的安排,虽然不尽精致,却又有变形体态的美感。

宋代阎次平的“牧牛图卷”,是山水画的杰作,构图疏朗,山水的虚实之间,人物的动态和水牛的呼应神态,安排得很融洽。用意笔画树石,工笔描绘人物、动物、形神兼备。

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以浅绛山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笔墨苍劲,构图渔樵耕读、是恬 简中有繁。他的构图章法和笔墨技巧,不仅深得皇公贵族从古代名作中,喜爱,对景德镇清代后期的“浅绎山水”的出现,浅绛彩的创造,都起到了启示作用。

上一篇:浅谈釉下写意婴戏图的创作 下一篇:浅析粉彩的装饰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