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时代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探索

时间:2022-07-28 02:58:12

后方法时代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探索

一、外语教学法的历史变迁

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方法主要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的变迁。产生于中世纪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教学法体系。中世纪欧洲人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的过程中,提倡以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将翻译作为基本手段,把学习语法作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自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各国开始寻找市场,抢夺殖民地,由此引起在广泛范围内使用外语直接交际的需要。同时人们发现,不同语言之间在结构和词汇上并不等值,逐词翻译显然不能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由此直接教学法(the direct method)应运而生。直接法的教学过程着重创设外语气氛,主张采取灵活多样的具体教学方法,同时倡导听说领先、变换操练及课外活动(Titone 1968: 100)。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美国军队在二战中为了在短期内培养大批掌握外语口语能力的军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听说法因而被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于西方各国。听说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口语为中心,强调句型的训练,反复操练模仿,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进行教学等。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法反对强调语言结构,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交际,所以外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Hymes 1972)。其主要特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习者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让学生处于情景之中、教学过程交际化、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等。

除了以上几种外语教学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影响较小的教学法,如继承行为主义传统或采用认知心理学原则的暗示法、自然法、沉默法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哲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理论思潮的影响,各种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如任务教学法、内容教学法、社团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多元智能教学法等(成晓光,2006:64)。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意义,都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外语教学。但它们彼此之间不乏重叠或抵牾之处,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践也无法证明哪种是最佳教学法。此外,过于关注教学法会使人们对外语教学的认识进入一种误区,即认为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实际上,外语学习是一个涉及众多重要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包括社会文化和语言、教材编写和大纲制定、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差异等,如果把教学法视作组织外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则容易导致过度简化外语教学的问题。

二、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背景和含义

在人们对教学法这一概念纷纷表示不满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范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于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外语教学的后方法转向。这一转向具体表现为对单一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怀疑,对方法多元性、开放性、相对性和特定性的强调,以及对课堂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的特别关注(陈力,2009:4)。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对传统语言教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探索外语教学规律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这些进展和变化直接促成了“后方法”外语教学思想和理论的产生。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加州州立圣何塞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B. Kumaravadivelu ,他提出组织外语教学的三个重要参量(1994:28),即特殊性(particularity)、实践性(practicality)和可行性(possibility)。其中,特殊性强调外语教学要针对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教学环境和特定的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反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中生搬硬套某一教学法;实践性主张教师的教学理论应源于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行动、不断改进,教师需要立足课堂教学,运用直觉和洞察力构建动态与个性化的教学理论体系;可行性指的是语言教学不仅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评价机制等课堂要素,还应考虑现实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课堂上不仅要教授语言,还要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结合。这三个参量相互作用、彼此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影响外语教学实践。

此外,Kumaravadivelu教授创建了一个连贯的宏观策略框架,共由10个宏观策略组成:学习机会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ies)、意图曲解最小化(minimize perceptual mismatches)、促进协商式互动交流(facilitate negotiated interaction)、提高学习自主性(promote learner autonomy)、培养语感(foster language awareness)、启发式教学(activate intuitive heuristics)、语言输入语境化(contextualize linguistic input)、语言技能综合化(integrate language skills)、语言教学的社会依赖性(ensure social relevance)、提高文化意识(raise cultural consciousness)。这些策略既没有明显的理论流派,又不是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他旨在通过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宏观策略,帮助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和特定需求,构建适当的课堂教学微观策略和教学技巧。

三、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探索

本文将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为例,阐释后方法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1. 设定教学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多次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听说”为主,听力为纲,其他为目,纲举才能目张(2002)。2007年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此带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何莲珍(2009)明确表示,四、六级考试从笔试向网考转型,重视“听说”是趋势。此外,笔者所授课的石油工程创新班和地质卓越班是211工科大学中各自所学专业的精英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对于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有更高的诉求,因此授课教师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研究性教学,即教师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考核方式等手段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以学习者即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组织研讨等多种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建构性。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后方法教学理论三个参量的体现。其特殊性在于教师对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考量,以及对创新班和卓越班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考虑;实践性表现在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教学实践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可行性体现在教师将学生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创新卓越班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研究性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训练和培养,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施研究性教学,正是充分尊重现实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选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参考Kumaravadivelu教授创建的10个宏观策略框架,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构建适当的微观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创设课堂情境

采用全英授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社会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本课程的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较高,教师一般用正常的英语语速授课,试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感(foster language awareness),同时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英语讲授和对话,或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英文短片,便于实现外语输入的语境化(contextualize linguistic input),而通过创设情境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又体现了启发式教学(activate intuitive heuristics)的特征。

例如在讲授《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第一单元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英国大学生组织慈善活动的视频短片,并就短片内容本身进行了相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和内容理解的训练。考虑到中国大学生很少接触慈善活动,而这一活动既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又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就在此增加了一个互动环节:请学生两人一组,为需要经济援助的个人或群体设计一个慈善活动,要求活动要富于特色,细节要描述清晰。其中一组学生从身边的真实事件谈起:学校有位女生罹患胃癌,他俩打算发起一场慈善饮料活动。活动步骤是:先与学校旁边的“鲜果时间”饮品店联系资助事宜,然后招募志愿者,由志愿者向顾客售卖鲜果饮品,销售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患病女孩。两位同学还拟定了具体的宣传事宜和活动时间。通过创设类似的课堂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和自我表达,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2)丰富课堂形式

改变传统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式,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课堂设计环节,促进协商式互动交流(facilitate negotiated interaction)。如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将语言学习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结合,设计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讨论话题,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汇报,让学生在学会团队合作的同时进行思维碰撞,这种课堂形式有利于体现语言教学的社会依赖性(ensure social relevance)。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形式不拘于一般的问答,引导学生通过演讲、辩论、短剧、写作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和表达,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协调配合进行,通过多样的课堂形式实现语言技能综合化(integrate language skills)。

例如授课教师针对当下学生中非常流行的通讯方式,组织题为“微信应用程序利与弊”的辩论;结合目前北京市车辆限行规定布置短篇创意作文,开头统一设定为“Even if I could afford a car,I may not actually want to drive one because...”;根据现在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面试要求,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注意要点,然后教师点评,再邀请学生表演“求职面试”环节。授课教师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当前社会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演讲,学生借助书籍、报纸、网络等途径搜集图表、数据、新闻、报告,演讲涵盖美国的失业问题、比特币的流行、国际经济组织的含义和功能、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黑莓手机的命运、底特律破产、美国次贷危机等不同话题。这些丰富的课堂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3)改善评价机制

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表现和口语测试计入平时成绩,三者各占百分之十。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英语水平唯一评判的做法,容易使学生重笔头轻口头,对考题进行死记硬背而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开通了课程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练习,达到及格水平才能获得参加期末考试的资格,每单元自主学习的成绩也将计入平时成绩。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每个积极参与和表现良好的同学都会获得相应的加分。教师在学期末还会安排一场口语考试,将学生的口语成绩纳入总评。通过设置和监测网络平台的学习情况,试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promote learner autonomy),通过课内外的教学和自学活动,力图实现学习机会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ies)及意图曲解最小化(minimize perceptual mismatches)。而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raise cultural consciousness)为宗旨。

四、教学效果和思考

本课程在2012―2013(2)年学生评教中排名全校第一;任课教师获得2013年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同时荣获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听说课组二等奖;2012级石工创新班学生黄辰扬同学荣获2013“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初赛特等奖。

以笔者对学生的认识所知,学生确实被唤起一种热情,即对于阅读、思考和探讨问题的热情。在课堂外,学生们普遍反映,改革后的视听说教学让他们受益匪浅。笔者在下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专注于视听说课程,如何在后时代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将最新的托福、雅思口语试题,以及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和独立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技巧,是笔者面临的新课题。如果能在以上方面有所突破,将会对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微观教学策略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Hymes,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J. B. Pride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C].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2.

[2]Kumaravadivelu,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TESOL Quarterly,1994.

[3]Titone,R.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An Historical Sket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陈力. 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A]. 基础英语教育,2009(3):3-13.

[5]成晓光. 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法研究[A].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3-68.

本文得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新班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上一篇:今天属于我 下一篇:第七枚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