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梦想已经远走他方

时间:2022-07-27 10:57:39

终于,梦想已经远走他方

对国产“青春片”泛滥的指责言犹在耳,却发现全世界都在怀旧,这大约已成了一个时代的流行病,难以摆脱。当内地观众对堕胎、撕逼开始厌倦的时候,台湾诞生了《少女时代》,香港也拍出了《哪一天我们会飞》,这只能说明“青春”的题材并不过时,关键还是看谁去回忆,回忆什么? 1寻找过去的慰藉

明快的色调、优美的配乐,从第一个航拍镜头开始,影片就定下了很舒服、很日系的小清新基调。这也是一封送给初恋的情书,留给家园的少女日记,让今天的中年人去回忆青葱的高中年代,满是阳光下的无忧无虑―梦想的计划如此美满,似乎靠着纸面和手工就能达成。可二十年后的现实却很骨感,生活的重压,让相爱的人也变得如此憔悴,来之不易的信任,从家庭中悄悄流失。

香港很小,小得容不下一个“想飞”的梦想,对于想要看看世界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是去国外留学,最简单就是去当空姐或导游。讽刺的是,没有去英国读书,留在香港做导游的余凤芝,却15年都不曾有自己的假期。香港人向来有很“拼”的传统,上一代的学长和学姐的能力更强,但他们的努力,却与理想主义背道而驰―真正坚持理想,誓做飞行员的苏博文早已消失了。导演黄修平甚至在片中调侃了自己,借高中生之口,批评了香港电影“只有无厘头”。可1992年的香港电影正处于巅峰,周星驰和王晶当道的那些日子里,《哪一天》这样的影片还能热卖全港吗?所有昨日的回忆都是今日的投射,正因为香港经济下滑了,地位不如从前了,人们才会向过去寻找慰藉,“假如我捡起了那个纸飞机……” 2木讷的难能可贵

所以,当余凤芝15年的婚姻遭遇危机时,她没有对出轨穷追猛打,而失去寻找另一种可能―如果当年选择了苏博文(去英国),现在会怎样呢? 苏博文和彭盛华这对“好基友”注定不会维持太久,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出彭在苏的“学霸”气场下,那一点点自卑和嫉妒。毕竟与苏扎实的知识上和沉稳的性格相比,擅长搞笑,颜值又不高的彭是略处下风的。同样是偏好理工的男生,彭所谓的“手工王”称号,离真正的工程师还差得很远,只能唬唬还没怎么见识过世面的小女生。彭之所以最后能追到余,还是归功于他的主动,毫不掩饰的献媚和追求,全不似苏那般内敛含蓄。步入职场的彭,尽显香港人的灵活和世故,他在事业和家庭上的游刃有余,反而衬托出苏当年的木讷多么可贵。在发现丈夫的异样后,余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更加老实的苏博文,或者说,她是怀念起了那个纯真年代,没有隐瞒,没有猜测,爱就这么爱了。当然这也是一个悖论,即便余真的和苏在一起,最终还是很可能失去他。现在的状况是,英国没去成,说普通话的大陆女人倒是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巧合,令人莞尔。导演抖出的这个包袱颇为用意,可这种突兀的邂逅,破坏了影片整体的真实感,不如青春的段落那般自然了。 3纯洁的三角恋

《哪一天》源自高中时代的一段三角恋,却又不只是为了三角恋,承载的时代印记,多说难免伤感。两男一女的暧昧,最后总有一人落了单,这几乎是新浪潮传下的标配,放到哪里都会撞见。《哪一天》的恋情太“纯洁”了,高中学园就像是个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校门,更没有反映学生们的家庭生活。仿佛他们的世界里,就只有在校园里的时光,连香港的高楼大桥,都还是纸做的模型。当然,这种“美化”也是源自妹纸的“选择性回忆”,她毕竟不可能开启“上帝视角”,关键帧的缺失,只为影片平添了悬念和伏笔。甚至在影像质感上,导演也有意区分回忆与现实的不同,人到中年的余和彭,被生活的辛劳拖累,满脸的暗纹和倦意;而在校园里,即便没有打光加滤镜,也多是由内而外的青春洋溢,那一脸的胶原蛋白,终归要埋葬在墓园里,感慨着“狮子山下的大时代”。

上一篇:给学生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别让我走》深沉不够 爱情来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