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际保理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作用及影响

时间:2022-07-27 09:27:59

浅议国际保理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作用及影响

内容摘要:国际保理作为一项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融通的综合性国际结算方式,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本文从解决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运用国际保理的必要性、优势、现状和所受影响,以期望引起各界的注意,从而,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国际保理 外贸企业 融资方式 结算方式

我国加入WTO以后,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大量中小企业走向海外提供了国内的法律保障,有力的刺激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广大经营者把目光瞄向海外,可以预见中国的产品将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

可是在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欧美客户不去选择以信用证的方式购买货物,因为他们不愿意被迫为出口商的销售提供融资,也不愿承担额外的工作和费用。如果出口商想要扩大对这些国家市场的销售,就必须能提供有利于进口商的条件,那就意味着出口商要采用赊销(O/A)或至少是承兑交单(D/A)方式来销售货物;而在我国融资困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保理业务就可以为以数量少、批量多为经营特点的中小出口商提供风险保障和融资了。按照《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规定,保理商不承担因贸易纠纷引起的债务问题,因而保理业务特别适用于产品质量好,销售稳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

所以,在中小出口商中加快推广国际保理业务,必将有利于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研究中小企业利用国际保理业务融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国际保理与其他信用保险方式、付款方式的比较

根据《国际保理公约》的定义,保理是指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与保理商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下列服务中的至少两项: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的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那么,它与传统的结算方式比较有哪些优势呢?限于篇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作简单比较:

保理与出口信用保险的比较

一般说来,保险服务要比保理服务费用高得多。另外,在出口商信用保险下进口商信用风险一般由保险公司和出口商共同分担,在出现坏帐时,保险公司一般只赔偿70%-90%,而且索赔手续繁琐、耗时。而保理公司则承担全部信用风险。正是由于在较低的费用下提供了包括应收账款追收及管理、信用保险在内的全面服务,保理在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取得优于保险信用的地位。

出口保理与其他付款方式的比较

保兑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虽然有最大的收款保证,但是由于其较高的费用及对进口商较高的资金占用率,削弱了出口商的竞争力;而且信用证业务遵循严格的单单一致、单证相符原则,如果信用证下的有关单证出现不符,也可能使原先收汇相对安全的信用证业务变成风险重重的托收业务。而单独以承兑交单(D/A)、付款交单(D/P)方式成交虽然增强了出口商的竞争力,但收汇风险又过大。因此将保理与D/A及D/P相结合是最佳的选择。

并且,应用国际保理业务,无需派专人调查买方资信,出口商只需支付少量的手续费就可以了,这大大降低了出口商的人力、财力、物力,还可以得到无追索权的贸易融资,出口商将国家风险和外汇风险都转嫁给保理商,出口商收汇风险大大降低,现金流动性大大增强;出口商能够放心采用赊销方式来促进出口;而无追索权的预付货款又可作为正常的销售收入,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改善财务结构,使企业资产负债表显示资金充裕,能够更有力的吸引投资者。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现状、趋势及影响

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时间和提供保理服务的主要参与者――银行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开展的比较晚,最初在1992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加入FCI,成为其正式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12家机构也陆续推出此项服务。然而,“闻风”而来的诸多中资银行中,能够在这项业务上大展拳脚的并不多见。推出“国际保理”业务的机构也是近年来才增多起来,像建设银行最近才正式向社会推出“国际保理”业务。

从业务量的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保理业务量从1996年的1200万欧元上升至2000年的2.12亿欧元,在2001年猛增到12.34亿欧元,截至到2003年为26.40亿欧元。在从创设到发展的短短的几年中,我国保理业可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2003年度排名在第26位,而同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位居世界第4位,可见,保理业务量与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另外,保理业务的国内保理量和国际保理量比例严重失调,以2003年为例,竟比10:1还稍强。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利用保理业务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还具有很大潜力。保理机构应努力开发保理业务新品种,比如中国银行推出的国内综合保理、国内商业发票贴现、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多个保理业务品种,就很受客户的欢迎。

从中小企业对保理业务的认识、观念上观察: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传统的信用证作为主要的结算方式。这与目前的国际贸易趋势恰恰相反,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从而错过了许多贸易机会。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对国际保理了解甚少,不清楚该业务的特点及适应范围,不了解可以用保理的方式获得国际贸易上的更大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大胆尝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大家知道,保理业务的实质是一种对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活动,市场上对该业务需求旺盛的多是中小企业。然而,即便中小企业有着良好的应收账款记录,却常常无法达到银行对保理业务对象所要求的资产规模的门槛。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银行对于保理业务客户资产规模作要求,实属在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之前,降低银行业务风险的权宜之计。由于国内保理业务是一个较新的业务,所以法律对于该业务中诸如应收账款的转让、担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来说,国内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银行与国内保理业务的主要对象――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供求矛盾。

也就是说,法律环境和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备形成了对国内保理业务的双重限制,即便是这样,各家银行对于国内保理业务还是在极为审慎的态度下积极地展开。对于国内保理业务市场发展的前景,人们都十分看好。伴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善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健全,不久的将来,它在我国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正处在初级阶段,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应勇于接受新理念,敢于尝试新的运作方式,在面对压力的同时,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利用保理业务是拓展海外销售市场的有利工具并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这一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

当然,国际保理业务同任何其它一种金融服务手段一样,都有其优势和劣势;过分夸大保理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保理业务的某些交易特征含有潜在的不足,值得引起出口商注意。但是只要运用得当,保理仍不失为一种为赊销贸易服务、功能全面而有效的金融手段。

参考资料:

1.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2.刘渝东等.出口保理业务在我国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国际商务研究,2002(1)

3.李冰.国际保理:我国银行亟待拓展的领域.《当代经济》,2003(1)

上一篇:另类青春攻陷109百货 下一篇:房地产业带租约的产权销售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