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多媒体之色,巧着中学数学之园

时间:2022-07-27 08:07:32

轻点多媒体之色,巧着中学数学之园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教学的联系日益紧密。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浅要谈谈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 中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前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所依托的往往是一把尺,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没有创新化的形象传达,中学生的兴趣自然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而多媒体教学因其形象直观的传达形式,能够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完美的契合,可以将中学数学学科知识中较为抽象的文本内容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从而为数学园地着上动人的一笔,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2 妙设多媒体策略,营造灵动授课氛围

2.1 着眼文本,巧设情境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需要数学教师在授课的环节能够充分地研读教材内涵。然后结合本年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PPT课件制作中的声音以及影像的直观特点,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知识要点,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知兴趣,从而完成授课任务。

例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需要利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来结合教材进行相应的讲解。这就耗费了教师的很多精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其主体地位体现得也不是十分明显。基于这样的现状,数学教师就可以将读文本与读学生结合起来,在把握到学生的兴趣点之后,将教室或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图形,如长方形的书桌桌面,正方体的粉笔盒,美术教室中的圆柱以及圆锥形的石膏体等,利用PPT课件较为直观化地向学生展示出来。通过相应的动画方案,如“棋盘”、“百叶窗”等形式,配以相应的音效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跃了大脑思维,进而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地融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

同时,在设计有多媒体介入的课堂情境时,数学教师还应当在传统的PPT课件的基础上,积极地寻求一种动态式教学的方略。例如,制作一些具有动感的Flas,来掌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仍然以讲解《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Flash的形式,制作动画的主人公形象,以动画人物的口吻,对学生进行质疑以及图案隶属的形状归类。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觉学习的目标。

2.2 化难为简,直观传达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用具的充分应用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文本知识点较为形象化地传达给课堂主体。通过多彩的直观内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形象化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较为形象化地理解授课的意图,凸显数学教学的重点。

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某一章节的知识有的学生并不能较为轻松地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影像反应。为了兼顾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教师在进行文本授课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学情,灵活地采用多种授课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轻松地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多媒体教学用具就可以成为这种化难为简,直观传达学科知识的有效介质。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的《概率》的时候,假如单纯地用投掷一个质地比较均匀的骰子的实验进行授课,因为要反复投掷很多次,再将每一次的点数进行汇总,就难免存在着很多繁琐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便捷的优势,让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过程中,开动大脑思维,进而非常轻易地就可以完成对于“概率”相关知识要点的讲解。

2.3 链接声音,适时点评

多媒体教学用具本身就具有动感较强,色彩冲击感较强的优势。对于中学生而言,正吻合了他们的认知需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身体也得到了一种审美上的放松,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多媒体教具的应用也是教师对学生关爱的一种体现,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要求。

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点评与激励,也可以借助多媒体PPT课件中的影音文件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口语传达,使学生收获一种别样的言语点评,进而激发其进一步探究数学奥妙的兴趣。例如,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一元一次方程式》运算训练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回答完多媒体展示的算式之后,通过超链接将声音“你真聪明,回答得精准迅速!”,“没关系,再认真思考一下,你会得到准确答案的!”传达给学生,或者直接将“掌声”链接到多媒体的文本展示之中。这样,学生在参与课堂训练的环节,就会收获一种身心的鼓舞,进而更乐于参与到有多媒体辅助下的数学授课氛围中。

3 结语

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直观化的形式将数学知识点,形象化地传达给中学生,能够提高课堂授课时效,活跃学生思维。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中心中学,山东 青岛 266408)

上一篇:信息技术让美术课堂色彩纷呈 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语言训练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