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斧”,让教研组建设更有效

时间:2022-07-27 04:18:18

“三板斧”,让教研组建设更有效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核心工作的基础单位,教研组的建设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而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尤为重要。

一、层级化科组管理

1. 制度引领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共享资源制度等。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的,这就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2. 合理分工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以相关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在学科教研组下设立备课组。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与备课组有着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相应的作用。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领导联系教师的重要纽带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

二、常态化校本教研

1. 集体性教研活动的实践与创新

合作――博众采之所长。合作,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基石,它贯穿于校本教研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集体观课议课,或者是课题研究,都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当然,合作应该是“真合作”,而不能是“伪合作”。新课改下,集体备课应该充分体现合作意识,应该多一些集体成员之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坦诚的交流,把所有成员的闪光点都充分体现出来,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践――须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不竭动力。校本教研的研究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过程,校本教研的研究成果,又可以用来指导新的教育教学实践。

反思――让你的思想更精彩。反思,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助力剂,反思,提升、深化教研层次和内涵。合作――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应该成为校本教研常态开展的基本步骤。反思,既要有个人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又要有教研组成员对教育教学的集体反思,并且要组织教研组成员对反思进行交流,交流中促进理解的升华。在合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合作,在反思中去实践。

2. 群众性教研活动的个性化开展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境中,很多时候非正式的教研活动随处可见。办公室里,同班级任课老师围绕某一班级现象或学生表现热烈地讨论着、交流着;上完了课,同学科任课教师在研究着同一教材的反馈效果,探讨着更好的教学方法;空课时间,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还沉浸在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中,正津津有味地互相讲述着;节假日,学校的网站、QQ群上,又有一些不知疲倦的网虫,在就某个教学问题针锋相对地争论着……这样的群众性教研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集体性教研活动的有利补充,虽是非正式的活动,但在某种程度上,

三、系列化教师培训

学习是时展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为此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努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课题研究是学校科研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阶梯。

上一篇:构建“五大”快乐学习体系,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 下一篇:开发校本课程,创建特色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