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回来做简单的自己

时间:2022-07-27 12:55:22

有一种感受,附丽于人生却又不为人生所察觉,那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本能渴望。大千世界,宇宙浩瀚,银河苍茫,美可能是遥遥不可及的神秘,也可能是身边触手可得的寻常。美就是这样一种真实的虚无,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却又经常为我们所忽略。美,没有一定之规,正如一千个少女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男子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那样,一千双眼睛里面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画卷。春风春鸟,秋月秋蝉,是骚人墨客的最爱;桑田美竹,阡陌斜阳,是山野农夫的至乐;海天茫茫,孤帆远影,是航行者的渴望。

可是,美,不管怎样千变万化,它的精神内核仍然只有一个,即康德所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这里的“无目的”与中国古人所说“无为而为”有相近的意思,都强调真正的美必须是一种下意识的体验,这种体验既可能是信手拈来的随性,也可能是兴之所至的随情,还可能是放马江湖的随心。

这种单纯漫无目的快乐,无为而为的美,在现代已经是很遥远的奢望了。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俗世生活愈忙愈乱,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路人们多是神色倦怠满眼沉重的颓靡模样,就算是身边春花明媚,头顶秋月莹润,大部分人也还是没有时间和心情去享受这些良辰美景。与现代人相比,反倒是古人更懂得享受美的真趣。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他一觉醒来知雪落纷纷,命人斟酒咏诗,四望皎然,忽然想起贤士戴逵,便乘小舟向剡县戴逵家而去,剡县距山阴百余里,王徽之花掉一夜时间到戴逵家门口,过门不入后随即划船返回,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此种境界庶几与坡的文章异曲同工:“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而今夜,红叶黄花争艳的京城秋月夜,美是一袭黑衫红巾的蒋勋先生在北京剧院舞台上朗诵诗歌的瞬间,有春日里满树繁华绽放的生命律动,有晚风吹拂海浪激起的风情万种。这样说来,美又是一种感受,一种直观的、令人心生愉悦的、不可言说的美妙感受。

这种感受的至臻之境又当如何?拈花微笑。在印度恒河边苦修的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常给众生传授佛学教义,在他即将涅之前的不久,于灵惊山顶给弟子和众生讲经说法,释迦牟尼先请大家随意问想知道的问题,众生静默无语,只有大梵天王将自己的身体化为宝座请释迦牟尼坐,并奉上千叶妙法莲金花求释迦牟尼讲他以前未曾说过的大法,释迦牟尼坐在宝座上,只向大众拈起莲花,无言无说,众人不知何意,大弟子摩诃迦叶似有开悟,从座位上站起,破颜微笑,释迦牟尼就将莲花传给迦叶,并说所有禅宗智慧都在这朵花里。最上层的佛法要以心来传授,靠心来领悟,求得心心相印,而不是语言与文字的表述,如是我闻,拈花微笑,上乘的美,也应该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受,语言与文字,在昙花初放的那一刻,都显苍白无力。

能够感受至上之美,创造出大美的人,需要摈弃过多的成见与复杂,需要放下比较与不满,删繁就简,回归到生命之初那个原始、独特、本真的自我,归根结底,美还是回来做简单的自己。

什么是回来做简单的自己? 蒋勋先生在他的新书《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在10月8日北京剧院《美的沉思》演讲会上,都提到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为了得到君王恩宠,刻意模仿有心绞痛的西施捧心颦眉的姿态,东施在模仿的过程中,其实是丢掉自己的,是自我的一种迷失,因而,模仿得再像也不美,反而成为丑的笑谈,美在于独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儿,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儿的存在都有它自己的魅力,安分地做好自己就是最强大的竞争力。

回来做简单的自己,难,也不难,全看你有没有拈花微笑的悟性。在《富春山居图》这篇文章里,蒋勋先生很详尽地将这幅画及画者黄公望的前尘今世做了交代,固然有助于我们用更清晰的眼光去欣赏这幅佳作,更重要的,是蒋勋先生在文章中还告诉给我们一个观点:黄公望晚年能够画出这么精彩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在人生幻灭之后,参破红尘,悟出生命妙谛,彻底放弃仕途,重新做回简单的自己。

黄公望,元代知名画家,原名陆坚,九岁上过继给黄姓富户,改名黄公望,取“黄公望子久矣”之意,其诗书画俱佳,青年时入官场当了一名小官,可是他的才学并没有给他带来亨通官运,大约45岁左右,受张闾案件牵连入狱,五六年的牢狱生活让他对功名失去兴趣,出狱后入全真教,寄情山水,经常在富春江一代的道观之间往来,恰恰是这种经历成就了他晚年这幅长卷杰作。

蒋勋先生说,不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富春山居图》就太可惜了:“因为他相信它是这个文化累积到元代后一个最高的哲学风范。它不只是一张画,它其实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他能够把积压了很多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种境界。黄公望希望受元朝这种异族统治的痛苦能够解脱掉,还原到山水里,就要不受朝代兴亡影响,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的自己。”

放眼历史,何止《富春山居图》,何止黄公望,陶渊明的返璞归真,《桃花源记》的理想人生,《归去来兮辞》的归去来兮,之所以经典,之所以千年传诵仍然动人心弦,是因为文章里面凝聚了人类对至真至纯生活的向往,一个曾经对官场抱有幻想的文人,要褪去几多浮华几多期待,才能洗尽笔底如许繁盛,不过,也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放下外在所有,回来做简单的自己之后,才有可能写出画出这样寄至味于淡泊,似淡而实美的文章和画作。听过蒋勋先生演讲回来,从头至尾通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感触良多,也许,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着一条做回简单自己的方法与路径,至于能否有黄公望、陶渊明的运气,找不找得到,生命有没有机会因而焕出异彩,努力而外,恐怕还要靠拈花微笑的悟性与机缘。

上一篇: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 下一篇:从容人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