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7 12:42:56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及时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加以适当的干预,为防治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286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C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LDL-C,U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CAD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CAD组,TG、CRP水平高于非CAD组,男性、吸烟、DM比例均显著高于非CAD组。结论 明确心血管危险因素与CAD发病之间的关系,适当的干预,可预防CAD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心血管;危险因素

冠心病(CAD)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上个世纪中期,Framingham心脏研究(FHS)等资料就己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年龄和性别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不能由这些传统危险因素完全解释和预测。近年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约50%的冠心病患者不具备己经确定的传统因素[1],而与其他因素有关。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互之间又互相交叉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关系的国内外报道很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286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并对CAG病例的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及诊断CAD病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与CAD发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CAD患者的流行病学变化及相关对策,为今后临床及时筛选CAD高危人群,加以适当的干预,为CAD的防治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CAG的患者286例。其中确诊CAD198例,占69.2%,排除CAD88例,占30.8%。入选病例均为成年患者,有时间不等的心前区疼痛病史,排除慢性感染及慢性肝肾功能损害及结缔组织疾病,近1个月内未服用过调脂和降尿酸药物,CAG资料完整。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后的体重、身高、血压、血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尿酸(UA)、血清总胆红素(TBIL)、冠状动脉造影(CAG)等相关资料进行逐项调查,调查所录数据以病历及原始检查、化验单为准。

1.3 危险因素判定 危险因素的确定如下:高血压病的诊断采用美国JNC-VII指南标准[2],连续两次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或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的诊断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3],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或有明确的2型糖尿病病史。吸烟定义为目前正在吸烟(5支/d以上),吸烟史达10年以上,而戒烟不满1年[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的判断标准[5],BMI>25为肥胖。血脂异常的标准[6],TG>1.70 mmol/L,LDL-C>3.12 mmol/L,HDL-C420 umol/L,女性UA>350 umol/L。

1.4 冠脉造影资料收集 CAG采用Judkins法,常规经右桡动脉途径,左冠状动脉至少投照4个,右冠状动脉至少投照2个。由CAG操作医师阅片并作出书面报告。采用国际通用的直径目测法诊断CAD,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为异常,管腔狭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及正态性分布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将研究对象分为非CAD组和CAD组,对两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LDL-C,U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CAD组(P

表1

CAD组与非CAD两组间CAG诊断危险

因素比较(x±s)

调查因素非CAD组(n=88)CAD组(n=198)

年龄55.8±9.662.3±10.5*

LDL-C2.41±0.642.96±1.24*

HDL-C1.53±0.681.08±0.47*

TG1.63±0.911.82±1.01

UA310.75±86.72388.49±95.71*

BMI25.88±4.2624.76±4.08

TBIL12.79±4.5811.24±6.43

高血压n,%45(51.1%)120(60.6%)

糖尿病n,%11(12.5%)139(70.2%)

3 讨论

某些学者按危险因素干预后的效果及证据强度将危险因素分为5类,I类危险因素指已被证实且干预治疗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高LDL-C和吸烟,II类指经干预治疗后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但定量关系不明确,如糖尿病、肥胖、高甘油三酯和绝经后妇女,Ⅲ类指改变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降低心血管疾病,如高半胱氨酸血症、脂蛋白,Ⅳ类是不可人为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差异、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V类是指目前受到研究重视的因素,如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高尿酸血症等。其中I和II类能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Ⅲ和V类是现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后,低HDL-C,DM、吸烟、增龄、高LDL-C、高UA是CAD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女性吸烟、增龄、高UA是CAD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男性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为低HDL-C、糖尿病、增龄、高UA。本研究诊断及排除CAD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采用的是CAG的方法。CAG被誉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和侧枝循环情况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对于CAD患者不存在最低的最安全的LDL-C水平,只要能使胆固醇水平降低,就有可能使患者受益。LDL浓度升高时,可通过穿胞作用滞留于血管内皮层,诱导巨噬细胞及血管壁细胞产生细胞吸附分子、化学因子及炎症介质,同时损伤血管内皮激活损伤应答过程。而HDL的血管保护作用是由于它可通过胆固醇逆转运,将胆固醇从外周组织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技能,提倡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等治疗性的生活方式,同时对相关危险因素予以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从而降低CA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惠汝太.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国循环杂志,2000,15(2):259-260.

[2]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2003,42:1206-1252.

[3] ExpertCommitteeonthe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DiabetesMellitus.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Care 2003,26(suppl1):S5-S20.

[4] Jonas MA,Oates JA,Ockene JK.Statement an smok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Circulation,1992,86:1664-1669.

[5] 叶萃萃.预防医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2.

[6] 郭永和,张维君,周玉杰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华心血管杂志,2005,33:415-418.

[7]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7-274.

上一篇: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 下一篇: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