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探析

时间:2022-07-27 11:29:37

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探析

从广义来讲,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本研究所指教师教育课程专指教育类课程。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新《标准》),基于新《标准》所倡导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我校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一、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新《标准》,规范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实际,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如下表1。

表1 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设置

二、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的几个基本点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我校教师教育课程一改以往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打天下的状况,增加课时、丰富课程门类、精简理论课程,由原来的“知识+技能”型的“教书匠”的训练,转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1.增加课时,由原来的“12学分+6周”增加为“20学分+18周”,在课时上保证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即教师教育课程由原来的12个学分增加为20学分,即在保留原来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的基础上,增加了8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另外教育实习也由原来的6周延长至18周,在时间上保障了教育实习。

2.增加课程门类,在保留原来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块。以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把教育类课程划分为五大领域:(1)教育基础类,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2)学科教育与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论、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主要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思想道德修养。(4)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发展,主要有教师口语、教师礼仪、汉字书写等教师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及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5)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实践实训类课程与1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

3.精简理论课程,突出实践取向课程理念。首先,改变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模式,精简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实训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减为2学分,将教育学中侧重实践的部分以实践实训类模块课程开设,例如开设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实务与技能训练、课余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等。

其次,增加反思性实践体验,新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新课标要求准教师“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本次教师教育课程修订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增加了师范生的反思性实践体验,在第六学期的集中实习过程中开设了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教育调查报告等反思性实践课程。

此外,还增加了教师专业素养课程——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等课程,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重视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针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调整课程计划,将教育实习与课程结合进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1.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在内容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全面性。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使得实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实习内容得到丰富和充实,包括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实务与技能训练、课余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技能训练、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反思、教育调查报告等涵盖了教材分析、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反思等整个教师工作领域。

2.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在形式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针对某课程专题的教育实习,使实习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下课堂”,改变了以往实习的盲目性,增强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实习生得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既有课程教师精深的专业理论,又有中小学教师鲜活的实践经验,使教育实习更有效,增强了师范生的实践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3.调整课程计划,改“毕业实习”为“教育实习”。基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手段”的一般认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常作为“毕业实习”被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殊不知,实践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更是实践性理论形成的过程。在实习中,师范生通过实践运用和检验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更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并“生成”自己的行动理论,形成个性化、情境性的教师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的无限循环。正是基于此,我校把教育实习调整到第六学期,一改以往师范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的弊端,使师范生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提升自我。

(三)关注准教师学力的持续发展,落实终身学习思想。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是教师学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钟启泉先生在解读新标准时指出:“教师专业的‘学习’拥有三个基本原理:其一,越是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就越是有效;其二,越是扎根于学习者的鲜活经验就越是有效;其三,越是细致地反思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越是有效。所以,教师的成长需要终身学习。”

我校教师教育新课程充分关注准教师的终身发展,基于“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加强“基于教师内在需求”的养成教育,并且为师范生“扎根于实践”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反思品质的养成,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反思课程,例如,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等课程,对于师范生反思品质的养成给予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帮助。

参考文献:

[1]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本论文为院级课题《见习研究——教师教育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60。

上一篇:论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下一篇:基于“职业锚”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稳定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