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27 10:08:10

“差距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实际上,我们所教的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可能人人优秀。孔子云游天下,弟子三千,也只有贤人七十二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的学生自然情况下可分为三类: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只有三箭齐发:让优的更优,中的变优,后进生向中等生靠拢,才能提高一个班级的整体成绩。所以,只要我们找准差距,认识到差距就是潜力,就是空间,只要我们去挖掘潜力,潜力就能够变成希望和现实。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差距意识,就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质量。

一、运用“差距意识”,促优更优

英语教学,优生接受能力强,基础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学习效果好,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弱点:个别优生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心,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优越感、自豪感。

优生人数比例各班均有差异。有的学生在班级中英语成绩好,但在全年级比较还有差距(利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让他们看到差距);有的学生在全年级的成绩是数一数二的,我就提醒他们,在全校、全县范围内还有可能比他们能力更强的、素质更高的,还要努力。让学生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经常提供数据让他们感到还需要努力,自己离最好的成绩还有差距。让差距意识一直贯穿在学生的头脑中,让他们不断地跃台阶,不断地登高。但是,教师也要注意松紧有度,不能一学期、一年都让学生感到神经紧张,恰当的时候让他们松弛一下。另外,也要让优生看到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台阶就会缩短。“跳一跳,摘个桃”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优生达到学习的“高原期”,经过不断努力,考试成绩也不会更上一层楼,甚至还会下降,如遇到不理想的情况,心理就有承受不住的趋势。教师就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有必要动用“真实的谎言”,告诉他们实际上他们的成绩虽没有上升,但与目标的距离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上严要求,勤过问。对优生要求要严,但不要苛刻,让他们的潜力发挥到最高点。经常过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谈目标、理想;和他们一起订长、短期目标,并监督落实。只要通过努力,优生在“差距意识”的作用下就可以找到差距,也就找到了可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使潜力变成希望,希望变成现实。

二、运用“差距意识”,促中变优

中等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学习勤奋努力、踏实,但是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成绩处于中等的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学生懒散,自觉性不强。

中等生给老师一种勤奋踏实,但始终不是“大师级”人物的形象。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很多中等生只要教师因材施教,恰当点拨他们,其成绩就能不断上升。到最后毕业、升学考试时,有相当多的人也都能跃进优等生的行列。我经常给中等生灌输“差距意识”。告诉他们与优秀学生还有一定差距(要他们以本班的优等生作为标准),并指出每个中等生应以哪些优等生为榜样,成为他赶超的对象,并指出他们与优等生差在什么地方,如是否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是否基础还应加强,是否还应多与优等生交流,是否还要多与老师交流,等等。同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踏实勤奋精神,告诉他们“笨鸟先飞”的简单道理。鼓励他们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优等生。在平时上课时,要对这些学生多提问、多鼓励,让中等生感到自己与优等生的差距在缩小,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努力后的成功感、快乐感。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成功迈进。

三、运用“差距意识”,促差转化

后进生基础差,目的不明确,懒散、厌学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还有就是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接受能力差。

对他们的“差距意识”的“灌输”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要在摸清他们每个人真正差在什么地方的情况下,逐一用言语、行动去感化他们。而且“差距”的提出,语言要恰当,不然会适得其反,使他们更加自卑,或变得自暴自弃。我对后进生总是给他们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和帮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并不另眼相看他们,从而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抑感、自卑感,真正从内心上有和老师亲近、沟通的欲望,从而为他们“灌输”各种“差距意识”打下基础。对于基础差、方法不当的学生,我尽量给他们补缺补漏,尽量回答他们哪怕最简单的问题,并给他们学习方法上以指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差距,并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大有进步。对于接受能力弱、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们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能钻进去。同时,慢慢培养他们接受英语的能力,对他们多提问,多启发,多辅导。只要他们有一点儿进步,就给予肯定和大力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有一种成功感。从而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接受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当然对后进生的辅导要循序渐进,要有耐心,要经常性地做工作。客观上不可能在一两周、一两个月、三五次的辅导,就能使他们成为中等生、优等生,教师要保持对后进生教育的激情。

总之,要把差距变成潜力,潜力变成希望和现实,需要的一件法宝就是老师精妙的教学艺术,“亲其师,信其道”。对待每一届学生,我上第一节课就说:“喜欢我这个人,你就能够喜欢这门课。”也就是说,能否上好这门课,能否将自己的教学艺术发挥出来的前提就是营造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希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希望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应在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和应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吸引到身边来,让他们愿意听,主动学。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英语习语有效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