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与人口关联度因素分析

时间:2022-07-27 09:24:04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与人口关联度因素分析

一些研究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20世纪70―80年代,很多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也认为人口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具有代表性的是赫茨勒在1956年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赫茨勒认为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效应。如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或停滞,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一、毕节试验区的经济人口素质现状分析

(一)毕节试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国务院1988年6月为促进毕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批准建立的。毕节是全国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其喀斯特面积约占全国的53%以上。喀斯特地区的特点造成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严重的石漠化,毕节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整个地区长期交通闭塞、文化产业落后、生产力低下,区内富集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难以有效的开发利用。不利条件的制约使经济更加贫困、生态更加恶化、人口不断膨胀,严重阻滞了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关资料显示:1987年,毕节全区人均GDP为288.9元,全地区60%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建立试验区前是贵州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自198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出符合喀斯特高寒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结果表明,一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二是人口控制,就是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切实优化试验区的投资环境。经初步核算,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为4029795万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695845万元,经济总量在贵州9个地(州、市)中从末位跃升至第三位,城镇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4元,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毕节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贫困问题横向比较日趋严峻

截止2006年,毕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3711元,而同期全国、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6084元和5787元,2008年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6元,与全国相比低1500多元,且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的人口超过100万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占整个地区总人口的20%。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方病高发区。2008年与1988年相比,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其比例由29.11%上升到68.6%。经济贫困的结果是人口素质低下,思想观念保守,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扶贫困难重重,更谈不上在该地区进一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教育发展落后,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条件差

毕节地区目前仅有毕节学院一所师范类本科院校,中专学校22所,普通中学413所。2008年末全区尚有80多个乡镇没有中学,约有50%的小学生毕业回家务农,义务教育普及难度大,农村中小学仍然教室简陋、师资薄弱,教学质量不高。这些因素,导致全区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其他地方相比,有很大差距。农村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比例仅占农村人口的1‰左右,推进农业现代化无从谈起。

二、毕节试验区跨越式发展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设定

经济增长理论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RobertSolow等人建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Solow首先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了技术因素变量。它假设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且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即技术进步率。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来源为: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增加,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Cobb-Douglas在Solow的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生产函数模型:■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时间指数趋势■以测定技术进步。该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资本、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模型求解及分析

根据Cobb-Douglas的生产函数,本研究采集了毕节试验区1988年―2008年的全区国民生产总值Y、劳动力L及固定资本存量K的样本数据。样本数据Y和I值均经过GDP平减指数处理,消除价格因素,得到以198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试验区历年的Y和I值,继而得到毕节试验区历年以198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K值。将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转换成对数形式得到:LnY=λt+αlnK+βlnl

因此,进行回归分析时,可以设定如下形式的回归模型:

其中利■为参数,ui为随机扰动项

用1988-2008年毕节试验区的相关数据在Eviews5.0软件中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模拟,得到:

(t检验、F检验合格,方程的拟合优度相当高,经检验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

1988年―2008年毕节实验区劳动力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2.2%,资本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0.5%,GDP年均增长率为9.22%,根据模型知道劳动产出弹性为0.343901,资本产出弹性为0.4958,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劳动力投入对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6.7%。

可见劳动力投入对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8.2%。模型说明毕节地区在1988―2008年全区主要靠投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该结论证实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增长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主要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增长劳动力一向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相同条件下,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越多,产量也越高。但1988年―2008年劳动力投入对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8.2%,说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对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原因应在于试验区劳动力供给充足甚至可以说是过剩。在一个资本匮乏而劳动力充足的经济中,增加劳动力投入可能不会很快地、大幅度地提高产出。随着改革的开展和深入,经济增长方式应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因此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

三、政策建议

随着改革的开展和深入,经济增长方式应逐步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按照毕节试验区“三大”要求,控制人口数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和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

(一)改革人事体制

全面推进公务员制度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人才结构,形成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流动与保障机制。消除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思想观念,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领导岗位、工作岗位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制度。实行更加开放与灵活的用人机制。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毕节人那种由于长期闭塞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偏安一隅、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小农经济意识,与现代经济高度开放、竞争是格格不入的。文化观念,作为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域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地域文化观念差距是毕节试验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提高全区人民的现代文化素质,不断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修正毕节地域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陷,把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吸收形成文化优势,同时不断学习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管理制度模式、成功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等。进一步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培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开拓进取观念。同时,试验区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大开山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渠道,并搞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要加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形象,促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只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才能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毕节试验区人力资源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本地教育不发达,总体素质不高;二是发达地区对本地人才产生巨大吸引,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强大动力,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大学教育率,加大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力度;同时,采取灵活措施,留住本地人才,并不拘一格引进技术和外地人才,努力构筑“人才高地”。

总之,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对全民进行持之以恒的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对加快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保护生态环境兼顾的跨越式发展方针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机构、组织等方式进行经常性宣传。■

〔本项目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08JD038)〕

(王素君,1972年生,四川眉山人,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硕士。漆国江,1966年生,贵州大方人,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系主任、该项目主持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要素作用过程解析及启示 下一篇: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