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上网:延伸的司法透明

时间:2022-07-27 09:07:19

判决书上网:延伸的司法透明

2009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国法院网全文公布,包括判决书上网等在内的17项规定得以制度化。

据悉,到2009年底,河南省法院判决书将全部上网。全省各级法院所有判决书上网,在全国极为罕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瑕疵判决书令人震惊

拿到判决书后,刘明娟(化名)感到吃惊。刘明娟遭到焦某的故意殴打受伤,警方将焦某抓获后,公诉部门最终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对焦某提起公诉,刘明娟则附带民事赔偿将对方到法院。但拿到判决书后,她却傻眼了。明明自己是受害人,但判决书上居然写成她“因涉嫌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

刘明娟立即找到承办此案的法官。但法官认为,这不是大事,且判决书写错也是常有的事儿,不影响判决。

“这还是小事儿?!”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了解此事后深感震惊。张立勇认为,瑕疵判决书从形式上看,是个校对问题;从执法者的态度上看,是个敬业问题;但从社会层面上看,则关系到公众对司法的信任问题。作为具体执法者,法官被称作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其一言一行都直接代表着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而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重要载体的判决书,则是法院审判活动最终结果的体现,法院是否依法行使审判权,审判活动是否体现公正合理,最终都要通过法院的判决书来体现。

“当我们从事关社会公正和法律尊严的角度去看待判决书时,不论如何夸大‘问题判决书’所导致的危害都不过分。” 张立勇说。

随后,张立勇立即指示对全省各级法院的判决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些法院将司法文书弄错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一基层法院民事财产保全裁定书,将申请人请求保全的“位于华夏小区21栋21号楼东单元4楼东户住宅房一套”,裁定为保全“华夏小区21栋21号楼2单元3楼西户楼房”,导致被申请保全的房屋被被申请人卖掉;还有些判决书将日期写错,案子还没开庭,判决书就出来了;更典型的失误还有,本来判决一个人有期徒刑“三年”,但打字员错打成“两年”,结果判决书发下去后没办法,只好执行两年有期徒刑……

如何解决瑕疵判决书问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做出决定:将判决书上网。

判决书上网“晒太阳”

2008年12月3日,张立勇院长做客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时向网民宣布:到2009年底,河南法院判决书将全部上网。其日期安排是,截至2009年1月1日,省高院的判决书最先上网,2009年上半年,各中院判决书全部上网。从2009年上半年到2009年底,全省法院的判决书全部上网。

河南省高院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省高院的生效裁判文书在2008年12月29日就开始上网。市民只要打开河南法院网(hnfy.省略),点击首页上方的“司法文书”栏目,就可以进入裁判文书查询页面。页面上显示民事文书、刑事文书、行政文书、执行文书、涉外文书、其他司法文书等类别。为方便公众准确查询,民事文书又细分为普通民事文书、商事文书和知识产权文书等子栏目。

据了解,这次省高院上网公开的裁判文书是省高级人民法院制作的,2008年10月1日后生效的并已送达当事人的刑事、民事、行政、立案、执行等裁判文书。上网的裁判文书,除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如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案件以外,所有案件都会在网上公开。裁判文书在网上公开的时间为半年,执行裁判文书在网上公开的截止时间到执行完毕之日。

“从某种意义上讲,判决书上网,也是被基层法院的一些瑕疵判决书逼出来的……”谈到判决书上网的初衷,张立勇说,事实上,除瑕疵判决书外,从法院工作性质来讲,法院的宗旨就是要公正执法,让广大群众满意。案件作为一个“产品”来讲,法院是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产品”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光法院自己检验还不行,还要看“消费者”是不是满意。这个“消费者”就是群众。如果被群众认可,这个“产品”就是合格的。如果群众不接受、当事人不满意,那这个“产品”的质量就要打折扣。

张立勇认为,判决书上网也是法院系统反腐败的需要。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法院系统出现了不少问题,包括一些法官办理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情况……这个问题要彻底解决,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它在阳光下曝晒,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果这里面还存在利用职权断案,或因接受了贿赂而进行枉法裁判,大家根据判决书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就能发现一些问题。判决书上网,是遏制腐败的一个有效措施。

判决书上网让法官更细心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高院刑事法庭看到,刘法官正准备将一份判决书传送上网。在上网前,他再次对判决书内容审读了一遍。旁边的同事笑着说:“都看8遍了,应该没问题了吧?”但刘法官还是重新仔细审读了判决书中的每个细节。“不仔细行吗?任何一个疏忽都会闹笑话,判决书上写有审判长、审判员的名字,网友和当事人会举报。弄不好会砸饭碗……”

谈起判决书上网这件事,刘法官表示,除判决书上的错别字外,在每个审判细节上他都慎之又慎,他认为,法官在法庭上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慎重,否则判决书上网后,当事人会在网上评论,就会给自己造成不利影响。

对判决书上网,刚开始,有些法官想不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判决书终究是人写的,当然有出错的可能。如果把有错误的判决书上网,会降低司法应有的权威。对此,张立勇表示,司法不仅需要法官在审判过程中,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做出公允的判断,还需要在最终的裁判文书中向社会宣示法律的神圣、公正与理性。一纸判决书,是法官向社会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最佳载体,是赢取民众信赖与尊重的重要“窗口”。而一份分析透彻、明理思辨、逻辑严密的裁判文书,不仅能有效化解当事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让当事人心服口服,而且有助于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和司法理念。相反,一份错误连篇、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判决书,则往往让当事人产生“不服”之感,甚至增强其对抗判决结果的心理。一纸判决,承载着正确解释法律、充分宣示正义、合理判定冲突的重要功能。对法官来说,将判决书上网公开,也能有效唤醒一些法官的司法责任心。

有专家表示,如果所有的判决书都上网,法官就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判决,不能有侥幸掩饰之想。一些水平低的法官也只能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减少错误,或者在重压之下离开岗位。长久来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法官整体素质,最终使司法真正具有权威和公信力。

“河南省高院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对‘瑕疵判决书’遮遮掩掩,蓄意袒护,而是上升到坦荡真诚的高度,‘自我开炮’,自揭疮疤,正视缺点和不足。这种不遮掩、不袒护,不但不会降低司法机关的形象,反而是及时纠错、有错就改和勇于担责的表现。”省高院提出判决书上网的信息后,引起全国多家媒体和网站的热议。很多读者认为,法院只要真正将缺点和不足放到敢于较真的高度,很多问题和不足是不难解决的。有网友认为,让判决书在网上公开需要一种勇气,一是承诺公正判决的勇气,一是敢于接受群众监督的勇气。判决书上网,每一个网友都是“陪审员”,都是监督者……

为让判决书上网这项制度落实好,河南省高院规定:法官如违反裁判文书上网的规定,不按时提交公布、擅自改动后公布等造成重大影响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张立勇表示,今后,省高院还要通过公开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使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

连锁反应:正义不能关在屋子里

河南的做法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了连锁反应:安徽省高院尝试在网上公布已经生效的裁判文书,并计划近期向各市中院和基层法院推广;株洲、广州、成都以及广西等地均有类似做法。据统计,全国50余个中级法院、160余个基层法院都已建立了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截至2009年4月10日,全国各地法院已公布生效裁判文书59744件,共计1.6亿余字。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法院的裁判文书上网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最高人民法院3月10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要“建立诉讼文书公开查询制度”。《意见》第十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逐步建立裁判文书、诉讼档案的查询制度,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建立在网上依法公开案件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的制度。”

“对于司法公开,首先是要程序上公开,凡是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包括庭审、判决书。”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称,“光公开还不行,还要让群众尽可能明白,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道理说明白。”

“目前正在着手推进判决书的公开。”奚晓明表示,就最高法院而言,涉外的文书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裁判文书基本已上网公布。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3月,最高院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官方网站公布裁判文书。据记者统计,最高院通过官方网站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裁判文书数量分别为46、161、8件,而国家赔偿和“其他”两类裁判文书为零。在备受关注的刑事案件部分,受贿案的一审判决书、二审和终审裁定书,马向东受贿、贪污、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的裁定书均赫然在列。

实际上,这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全国各地不少法院也都在进行判决书上网的尝试。例如,2003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托中国法院网,率先将知识产权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布。到目前,北京法院系统已将全部商事裁判文书、知识产权裁判文书和部分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文书上网公开,上网文书已经突破2.2万件。2003年3月,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上海市各法院的裁判文书。远在西部的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在2003年作出决定“任何公民可凭自己的身份证直接在法院档案室查阅裁判文书”。

但有人发现,一些地方所谓的“查阅全市各法院的裁判文书”还仅仅是可以查阅经过筛选的判决书,而不是全部判决书,而且这样公布出来的案例数量也是寥寥无几。

“只选一部分判决书上网,连半透明都谈不上,不能反映司法的真实。”著名法学教授贺卫方无奈地表示。

“我希望上网的是全部判决书,而不是经过筛选的判决书。”有受访专家称,判决书全部上网将成今后发展方向,涉及高级干部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案件的判决书应优先上网。

“判决书全部上网,是法治要求,是公众的希望。”北京市高院原副院长、中国社科院法学所陈春龙教授称,在全国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有困难,但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除了法律规定不能上网的判决书之外,我建议涉及的案件,涉及到高级干部的案件,诸如佘祥林案、杨佳案等社会影响大、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件,只要判决书不涉及国家机密,都应该上网公开。”

“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一个过去很难完成的任务变得唾手可得,那就是将全国各级法院的所有判决书文本――当然,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公开者除外――全文及时和不加修饰地在网络上。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司法公开要求,同时也是一项惠而不费的并具有实质意义的司法改革举措。”贺卫方说。

上一篇:浙江需要丰富的金融生态 下一篇:“等”来的“进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