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角度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时间:2022-07-27 08:17:56

从教师角度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摘 要: 幼儿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做一名有同情心的老师;其次,要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最后,要营造一个温馨友爱的班级氛围。作者对同情心的概念与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幼儿教师角度对有效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幼儿同情心 同情行为 缺失 对策

当前,由于社会、幼儿自身发展等原因,幼儿同情行为缺失的现象大量存在。同情心的培养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之一,是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由此引发思考,拟对同情心的概念与意义进行分析讨论,从幼儿教师角度对有效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同情心的概念及意义再探讨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不幸遭遇或痛苦情绪状态产生共鸣并对其行为表示关心、赞成、支持的情感和由此诱发的“助人为乐”“伸张正义”的动机与行为。它是一种受多种心理因素制约,包含认知、体验、动机和行为成分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1]由此可见,同情心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一种行为,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仅有同情意识、同情观念还不够,真正的同情心还包括同情行为。我国古代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同情之心是所有仁义之举、善良之行的开始。从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看,同情心不仅仅可以抑制攻击,还可以增加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它被看作是幼儿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前提条件。[2]

二、幼儿同情行为缺失的现象

情景:卫生间里,班上个头最小的星星不小心将小便弄到裤子上面了,看着被自己弄脏的裤子星星不知所措,满眼都是无助。身旁的文文看到了,哈哈大笑起来,并且跑过去叫来几位同伴,用手指着尴尬不已的星星,一群孩子笑得前仰后合…

我在幼儿园中通过近两个月的观察,发现幼儿同情行为缺失的现象大量存在,以上是其中一则案例。幼儿园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幼儿情感、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之一即: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因此,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很有必要。

幼儿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对悲欢的敏感与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与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孩子犹如在设身处地地进行身心的再体验。[4]那么幼儿园教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培养呵护幼儿的同情心呢?

三、培养幼儿同情心的途径与策略

1.做一名有同情心的教师,对待幼儿要有同情之心。

教师的同情心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重要条件,是打开幼儿心灵、走进幼儿生活世界的钥匙,内心冷漠的教师只能培养出内心冷漠的孩子。幼儿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还处于形成阶段,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无可置疑的权威地位,以及幼儿的期喜欢模仿的特点使得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其对人对事的行为态度。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用一颗同情之心去体会幼儿的情绪情感。对待幼儿要充满爱心和耐心,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面对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孩子,教师应及时地发现并给予帮助,耐心地鼓励和引导幼儿。另外,教师相互间也应友善、合作、团结互助,这会在无形中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将同情认知、体验、行为三方面相结合,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

同情心是要教的,要像教他初学迈步时那样,十分用心地、经心而又谨慎地去教。[5]对他人情绪情感和处境的认识和理解是产生同情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措施,教给幼儿有关同情心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同情认知能力。另外,教师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角色游戏,利用日常生活事件等途径,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的同情动机。除此之外,教师更要重视幼儿同情行为的建立。

已有的研究表明(李江雪、申荷永、廖风林),幼儿的同情观念和行为之间一致性程度不高。幼儿的同情行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同情观念的发展。[6]而实践中我也发现,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多是对幼儿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教育,对幼儿同情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帮助幼儿建立同情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让幼儿懂得同情行为的意义,有意识地引发幼儿的同情行为。

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同情行为的难能可贵,对幼儿同情行为的发展保持敏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如当幼儿向教师反映其他幼儿的困难或不幸处境时,教师可以暗示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做些什么,并鼓励幼儿去行动。

第二,要善于观察,对幼儿的同情行为及时强化。

教师要做好观察者的角色。当幼儿表现出同情行为时,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冷漠甚至嘲讽的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单独谈话或冷处理等方式,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此外。在对幼儿的同情行为进行肯定时,不宜使用如:“你帮助了别人,真不错”等简单泛化的语言,而应使用具体的称赞幼儿品格与人格的话语,例如:“你真是个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的孩子”。

第三,要给幼儿提供实施同情行为的机会。

教师应通过设立饲养角、自然角等,鼓励幼儿给小动物喂食,记录小植物的成长;同时,组织混龄活动,幼儿可以以姐姐哥哥的身份来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又可以给年龄小的幼儿树立榜样,促进小年龄幼儿的同情心的建立和发展。在节假日,可以带领幼儿去看望照顾孤寡老人,也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组织相应的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帮助幼儿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助人的动机和行为。

3.创造一个温馨友爱的班级氛围。

宽松、温馨的环境会激发幼儿在不自觉中养成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一种宽松、温馨的氛围中,幼儿更容易表现出分享、安慰等、助人等亲社会行为。教师应在提高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前提下,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创造一种温暖的班级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鼓励幼儿之间合作互助。要重视幼儿的情感、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幼儿将同情观念转化为同情行为,进而内化为幼儿的良好品质。

当然,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一样,需要使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幼儿老师应通过加强家园沟通等形式了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幼儿互动的方式等情况,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以便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园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同情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韩映红.幼穗.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心理干预[J].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2]张野.学前儿童亲社会性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4][5]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毕淑芝,赵玮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2、68.

[6]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9-160.

通讯作者:袁丽娟

上一篇:浅析京派作家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下一篇:蔡d及其《西清诗话》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