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兵团如何布阵?

时间:2022-07-27 06:43:22

“从数据上看,国企正在充当安徽‘走出去’的主力军,实际情况却是,占据绝对份额的国企现在却缺乏‘走出去’的动力,要么是认为‘走出去’不关他们的事,要么是怕吃亏上当,害怕‘走出去’。”

近年来,安徽省“走出去”发展迅速,省商务厅外经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安徽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3.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7%、18.8%;全年新批境外企业56家,协议对外投资额10.7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额5.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9%、55%、8%……

不过,相比全国,尤其是一些发达省份和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由省商务厅各部门联合调研得出的《安徽省“企业‘走出去’’’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专题调研报告》中显示,2012年安徽省实际对外投资流量仅占全国的0.5%,是山东的16.1%、江苏的16.9%、浙江的21.8%。

“横向来看,我省‘走出去’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主体‘坍塌’和地方政府相关考核标准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作为此次调研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安徽省商务厅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处处长、民建安徽省委常委卢宏世透露,目前该调研报告已经递交省委省政府,花建慧副省长已经专门听取了此次调研汇报。

“四大金刚、五朵金花”

“自安徽省企业‘走出去’以来,一直长期维持着‘四大金刚、五朵金花’的局面。”卢宏世说,“四大金刚”是指铜陵有色、省外经建、奇瑞、海螺,

“五朵金花”则是指安徽建工、化三建、十七冶、省外经建、中铁四局。

这当中,除了省外经建是已经实行国企改制的,其余8家均是国企。省商务厅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省“走出去”的企业中,国企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从对外承包工程来说,目前35家“走出去”的皖企中,国企就占据了31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量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更是将近90%;而对外投资方面国有企业大项目支持作用更加明显,仅中铁建铜冠投资公司收购加拿大科里安特资源公司就达6.8亿美元,占据当年全省实际对外投资的84%。

“从数据上看,国企正在充当安徽‘走出去’的主力军,实际情况却是,占据绝对份额的国企现在却缺乏‘走出去’的动力,要么是认为‘走出去’不关他们的事,要么是怕吃亏上当,害怕‘走出去’。”卢宏世分析说,原因主要归结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安徽省国有企业大多从事的都是煤炭、钢铁、交通等垄断性行业,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企的产权制度。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虽然享有国有资产的控制权,但他并没有相应的收益权,一旦没有了这种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经营者当然不愿意承担相应的海外投资风险,一旦亏损了他还有可能位子不保。”卢宏世说,这是当前国有企业不愿意走出去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在《关于加快实施我省“走出去”战略的调研报告》中还提出,我省已有对外投资项目均由单个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有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对本省相关产业的其他企业“走出去”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报告中同时指出,安徽最有潜力走出去的是国有大企业,如十七冶签约科威特石油学院项目,合同总额5.2亿美元,但安徽省这样的项目目前仍然很少。

国企不给力,想要“走出去”的民企却面临着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

“安徽省民营经济总量就不大,大型的民营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以传统加工制造为主,处于最被动、利润最微薄的环节,缺乏高新技术和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与江浙地区相差太远。”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评选中,安徽省仅有4家企业登榜,而浙江有142家、江苏有108家。

卢宏世说,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大部分仍旧采取的是小规模试探性的做法,投资规模一般只有几十万元左右。

“安徽民企缺乏足够的企业主体,虽然安徽有很多诸如格力、美菱等大型的知名民企,但它们根本无法成为安徽民企‘走出去’的主体,因为它们都只是集团的一个分部,或者说制造基地而已,企业自身没有‘走出去’的自主决定权。”省商务厅调研员连瑞南分析说,就像大家都知道合肥是中国三大白电基地之一,家电制造在外界看来无疑是安徽的优势产业,但这些优势产业能否“走出去”,安徽却没有自主决定权。

“这正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弊端所在,尽管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安徽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的优势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型民企,带动了安徽的出口业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企业‘走出去’得越快,安徽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试想一旦这些企业展开全球布局,它们的精力必然更多地分散于海外地区,反而会弱化其安徽制造基地的地位。”

而针对省内目前“走出去”企业主体缺失的现状,商务厅等有关政府部门也正在施行一系列的对策。

“现在正准备着手操作的是一个关于‘走出去’企业的孵化工程,简单来说就是挑选200家企业。由政府部门进行专门培训和特别帮扶。”卢宏世说,此次挑选对象将涵盖省内各行业,从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投资方面各确定100家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

除此之外,省商务厅正在推进建设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试图最大程度发挥安徽省产业集聚、配套协同的优势。

卢宏世介绍说,目前省商务厅已经联合普华永道、大成等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贝拉经贸合作区投资进行模拟测算,寻找对外投资途径、方向、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报率,此外,今年还将支持省外经建、奇瑞、江汽、海螺等有实力的企业在莫桑比克、巴西、印尼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各级联动,全力“出海”

除了企业主体“坍塌”,政府部门相关的政策缺失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连瑞南告诉记者,目前省商务厅对于安徽省企业海外投资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补贴上,但这部分补贴相对于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就前期工作补贴来说,去年我们省的补贴总量是4000万元人民币,总共有200多家企业享受到这部分补贴,平摊到每家企业头上的补贴其实只有十几二十万元而已,而且近年来去海外投资的安徽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但补贴总量的递增却并不明显。”连瑞南说,其他诸如具体的海外业务融资补贴、保险补贴等虽然都有具体的文件,但都没有明确规定补贴数额。

“而且此前的政策一直侧重于鼓励出口这一块,补贴数额直接与量挂钩,对外来的大体量企业有利,本土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基本被排除在外。”连瑞南表示,当前贸易摩擦和国际规则博弈日益复杂、激烈,我国和各地直接促进进出口的政府调控行为构成的干扰和制约加大,政策空间受到挤压;与此同时“走出去”各项业务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商务发展思路和有关促进政策都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向“走出去”的企业倾斜。

卢宏世透露,省商务厅正在制定《安徽省境外经贸合作区资金管理办法》,未来将对经贸合作区内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在‘走出去’这件事情上,似乎只有省政府和商务厅在干着急,部分地方政府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卢宏世说。

省商务厅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90%以上都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淮南等市,其中合肥地区占60%以上。而淮北、池州、滁州、宣城、毫州等至今仍是空白;对外投资企业的80%、对外投资存量的90%集中在合肥、铜陵、芜湖等市。

“这主要就是由于‘走出去’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对这一块根本不重视。”卢宏世说,将“走出去”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并建立完整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

此外,各政府部门之间还应形成联动机制,每个环节都做一些优化调整,提高“走出去”的服务效率。

省商务厅建议,国资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国有企业“走出去”激励和考核机制,简化审核程序。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化企业对外投资项目核准管理流程,逐步实现审批制度向登记备案制过渡、事前审批为主向加强事后监管转变。外汇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放宽和简化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外事部门要便捷出国(境)审批手续,对因项目需要拟派出国(境)人员,可以办理“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境)任务批件。金融管理部门要为对外投资合作企业在对外担保、境内外融资、跨境资金流动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检验检疫、海关部门要为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提供检验检疫和通关便利。经济和信息化、工商联部门要积极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据悉,目前这些调研成果及建议已经上报省委省政府,花建慧副省长已经专门聆听了此次汇报。

“从政府到企业,从省级部门到地市部门,从项目审批到真正投产,只有每一个牵涉在内的机构和企业都厘清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安徽企业‘走出去’的尴尬局面。”卢宏世说,未来几年安徽省对外投资合作业务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但大项目带动作用依然明显;并且在“十一32'’末形成的较大基数上。增速会明显放缓,大项目进展的不确定性将导致个别年份呈现“过山车”式大起大落。

上一篇:数字货币的掘金时代 下一篇:合肥经济圈瞄准“大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