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散发其特有的魅力

时间:2022-07-27 02:15:22

谈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散发其特有的魅力

【摘要】 要让学生堂握课文内容,把握其间渗透的语文性,只要两个字――简约!"大道至简",语文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地解放学生,才会让语文课堂散发其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简单实用 简化朴实 简洁流畅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期间,语文课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琢,追求课程结构的完美无暇,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环环相扣且密不透风,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被精确地设定,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确很完整,但那只是“看似完整”,实际上却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语文“生活化”、赞赏声不绝于耳的课堂评价语,使原本简单的语文课有了千头万绪却不见主头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总枝干。疏不知,热热闹闹中却早已失却了语文课本应该具有的“语文味”。

1.解密语文课堂――让“黑板”走进来,简单却不乏实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的引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增色不少,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盲目的模仿,跟风,导致了现在语文课堂出现了常见的“三不”现象:即不看书、不板书、不做书面作业,而“三不”现象的另一个“三力”现象却纷至沓来:人力、物力和财力。我觉得我们就应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考虑怎样不用多媒体来上好课,而不应动不动就依赖它。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美国的教育虽然很先进,但美国的老师却很少使用多媒体。其实多媒体的使用也应因文而异,因为语文课最好是读懂,而不是看懂,当课文能够读懂时,就勿需再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也能在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上一堂出彩的语文课。我本着让同学自己通过阅读,自己读懂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其实我可以在课堂上用相关的名人名言或歌曲间接告诉他们,但那样便失去了语文的“工具性”,所以我选择让学生自己体悟,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读懂“出色”和“没有多大长进”的本来含义之后,我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自然就从课文中找出了点晴之笔: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我也顺手在黑板上板书:专心致志听、看、问。接着引导:另一个学生呢?你能找一找书上描写他的神态和动词,圈一圈,待会儿把它写在黑板上。(具置在刚才板书的下方)同学们在上惯了多媒体的课后,反而觉得自己上黑板板书很有意思,便纷纷举手回答并上黑板板书,一眨眼工夫,“专心致志”与“听、看、问”的下边便写满了同学们不同的见解:走了神儿――想、做、又去想。这样一来,刚才提的那个“为什么”的答案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而这也正是该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真是一举两得。看着黑板上别出心裁的板书,我真想再添加一个“喜”字,因为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学生在与黑板的对话中,思维是那么活跃,分析是那么透彻,设计是那么精美,构思是那么独特。我从内心呼喊:摒弃浮华吧,让黑板也参与到课堂的对话中来!由此可见,日常课,还是以常规媒体为主,只要教师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2.纵观语文课堂――让“安静”积蓄能量,过程简化却很朴实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有其“形”,而无其“实”。课堂真的是越热闹越好吗?我看不然。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学生变得主动了,变得活泼了,这可能是人们期望看到的,可同时,也不难看到为追求形式新颖,一节课中安排了过多的活动,它们几乎取代了老师的讲解,丢掉了语文课应有的特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由过去老师的“一言课”演变为优等生的“一言课”,他们成了小组的代言人,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也存在着弊端。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拯救了语文教材的“灵性”,也呼唤着语文课向着更“人性”的方向回归。“小组合作”的确能让学生在灵动的语文教材中发芽成长,但他/她的内心世界未必会与作品合二为一,真正能让学生全身心扑入教材中,还是得让学生本身能受到灵动教材的“催化”,自己爆发思索,才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必需的,但语文课基本的特性不能丢,听、思、说,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能丢。从课堂教学的艺术上看,也该有类似一幅山水画“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乐曲的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不能一“动”到底,空洞的热闹是不可取的,有时,简化朴实的课堂上也会喷薄出比小组合作更强的爆发力。

3.深入语文课堂――让“教材”提升能力,简洁中透露流畅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中也透露出类似的观点,现在已有一大批的教师投入到简约化课堂的实践中去,而教师于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则是语文课堂简约化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若能言简意骇,简洁流畅,就能给人以明亮清澈的透明感,学生也会随之产生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教学启发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堂课的组织者,我有义务选择与课文类比最少、最精的内容来引学让入瓮。第斯多惠就曾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这样的导入,既简洁实用又一语中的,由景入境,直视文本。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导入方法,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库中整理出学习新知的“支”点,并随之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效果,使教者心情愉快,听者则心驰神往。展开课堂的讲解,其间由文本引发的“共鸣点”牵引出情感上的“新看点”,作为教师没有再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问题的导向甚为明确,既推动了教学进程,又没有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

总之,“简约”并非单纯的简单化,它是一种局部创新的风格,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有机的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当然,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只有经历了“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反思”的砺炼过程,才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上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