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理科教学体会

时间:2022-07-27 01:58:12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理科教学体会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学生发展,超越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前沿。(5)改进评价体系。

1.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理科备课的内容

当前,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1)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2)研究教材。特别是要认真钻研教科书,理清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3)研究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状况,选准本课的起点和基点,使分层教学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4)研究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习题的题目要紧扣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5)研究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与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6)研究教法和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学生现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教法,并指导学法。(7)制定教案。教案应有明确具体的三维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分析,即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包括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处理方法、教学手段、体现教育因素、教学小结等),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等。(8)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针对课堂教学或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占用的时间一般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2)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3)做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上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4)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问题设计要精当,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练习设计要精当。

3.在实践中体验合作,在尝试中摸索探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或者说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全面的,然而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是远远大于单个人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可以发现大多项目都是以集体研究出现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大的合作群体是师生五人相传:1909年化学奖荣获者奥斯特瓦尔德的学生能斯特获1920年化学奖。能斯特的学生密里根获1923年物理学奖,密里根的学生安德森获1936年物理学奖。安德森的学生格拉塞获1960年物理学奖。还有国外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曾经形成了威震世界的人才群。这些人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就有十七人。可见科学家们群体的科学研究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经出现,只是我们未曾尝试而已。

科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习科学知识,在自主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式。将过去的说课,听课,黑板上的演算,转变成为研究课、讨论课、交流课,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在一些实验的完成过程中,我们也曾出现没有事先想到的问题,但经过反复调试与实践,难关一个一个都被攻克了,最终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合作探究能够出智慧,出成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应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应唯老师是从,而要学生与老师平等地交流与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上一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我对初中生德育教育的点滴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