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方法

时间:2022-07-27 12:47:12

俄语听力教学的改进方法

上课听不懂老师用外语授课,一直是大部分学生,特别是那些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外语课堂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中学不重视听力训练,许多学生根本没练过听力。这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就成为大学外语教师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作为教学方法,听力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因其基本的交际作用而具有多项辅助教学功能。听力可激活学习者的言语活动,保障对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在向学生介绍新的语言及国情材料时可使用。正确的组织听力教学是全面、有效地掌握外语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考虑到言语活动中此类型的特征和复杂性,必须进一步完善听力教学。

听力教学目的是课程的一般任务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决定的。初级阶段的任务是形成基本的听力技巧。学生应学会用已学过的词汇语法材料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主张。作为高级阶段听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听话人形成并掌握听力技能,能听懂、领悟具有不同的方言、俚语及各种修辞色彩的篇章,同时能理解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听力的这一教学目的,明白听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心理上不排斥听力教学,在行动上积极地与教师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听力是接受性的一类技能。靠听觉来领悟言语要克服许多困难,引起这些困难基本上是由于三个因素:交际条件;发声言语的语言学特点;将声音信号重新编码为有意义的记录。

第一类困难与交际条件相关,具体如下:

1.信息提出的一次性和声音言语的不可逆性使听话人不能运用回溯来逐字分析。这就要求听话人快速地,几乎是同步地辨认出声音信号。

2.要求听话人要适应说话人的说话速度及说话方式才能领悟言语。

3.因说话人具有不同的声音特点及独特的发音风格,言语听力要求听话人适应其嗓音的力度、音色及发音,当然有时是非标准。

4.缺少视觉辅助使理解机械式言语(录音、收音机)更为复杂。

第二类困难是因发声言语的语言学特点而引起的。

1.在不完全发音条件下因书写与声学面貌的差别而产生的困难。

2.节律语调的特点使师承复杂化,特别是语调可引起潜在含义时。

3.词汇特点的困难。如同音异形词(мог- мо к),同音异义词(глава делегации -глававкниге),多义词(острый нож-острыйвопрос-острыйум),形似词(единый-единственн ый)。

4.语法形式的易位造成修辞色彩的难于领悟。(例如:Какмысебя чувствуем? 意思是Каквысебя чувствуете?)

第三类困难与理解信息的意义方面有关。

1.弄清楚对象的内容,也就是发生的事件、地点、时间、人物。

2.理解叙述的逻辑,信息中事件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互为条件?

3.领会信息的总思想,理解说话人的动机,形成对所接受信息的态度。

根据以上对听力训练所遇到困难的具体分析,我们应组织适当听力材料并进行相应的听力教学。

同言语活动的任何类型的教学情况一样,听力材料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言语和生活经验。但是也要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对没有经验的听力者即初学者来说,靠听觉接收外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及心理压力,所以听力教学应从短文章开始,不超过1.5―2分钟,可逐步递增。

在初级阶段,听力材料应由熟悉的词汇语法材料构成。过一个至一个半月,为发展语言猜测能力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所给材料中应包括生词(不超过总词汇的3%),而且应该是不影响对全文理解的词。

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选择的听力材料都应具有信息量,但材料中过度的信息量对加工新信息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对它的掌握。因此在听力材料中应交替使用高信息部分与低信息部分。低信息部分能保证思考和掌握新的信息,而信息量过大会导致学生因听不懂而兴趣降低,以至于对听力过程起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听力材料中应达到最优信息负荷,也就是给出适当难度的材料。这也符合我们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听力材料的内容是我们应该精选的。笔者认为至今没有一本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听力教材。大多听力教材的内容陈旧,教材内容的编排也未按照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笔者建议,中国教师应与外教合作,共同收集听力材料,由外教检查其语言、内容是否合乎俄罗斯的国情,是否地道纯正。中国教师可把握听力材料的难度是否适合相应的学生。精编后的教材应在一定范围内先试用,来检验使用的效果,去其不合适的部分,增添欠缺的成分,不断完善新编的听力教材,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材方可在各大专院校广泛推广使用。

听力教材中听力材料的形式也应进行改革。如今的听力教材大都只能称为听力题集,是针对学生过级而编著的,完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高中生因高考无听力考试而忽略了听力训练,大学生因四级考试中有听力部分而开始重视听力,但其重视的思想有严重的局限性:唯一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所以大量做听力题,不管是否听明白,只要做对题即可。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听的不如蒙的准,因为蒙对的概率也不低。但是想彻底改变学生的应试心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四级考试已成为一个指挥棒,所以学生根本不注重外语的交际性。笔者认为,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使我们的外语教学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高了,应试也就轻而易举了。那么,如何将应试教材改为提高素质的教材呢?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也只有一些不大成熟的想法,如将节选原文电影的录音片段,给出一定的文字材料,而将一些重点句子或词(从语法、词汇或国情知识角度考虑的)空出,由学生填写。这样重点突出,学生能掌握何种语境下用这样的词或句子。当然,听说训练不可分。

另外,听力教学不应是只在听力课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听力教学应在各种教学中都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如精读课上讲语法会涉及到一些例句,教师说给学生听。应该让学生随时都能听到外语,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当然,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的积极性等都是影响听力教学改进的重要因素。希望外语界的同仁们都能行动起来,为大学外语课的听力教学的改进做出一份贡献。

上一篇:探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教学的机智 下一篇: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