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7-27 12:12:19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8-0017-02

近年来,红古区紧紧围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按照“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把设施农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拓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发展设施农业,对红古区这样一个耕地资源有限且日益减少的县区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

1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分散到集中、粗放到集约、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已由最初的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并呈现出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蔬菜种植和畜禽舍饲养殖为主的设施种养格局。

红古区设施农业建设起步于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建设,经历了设施农业建设三个高潮期,第一个高潮是90年代的一代日光温室建设和塑料大棚建设,建成一代日光温室0.07万hm2和0.07万hm2的塑料大棚;第二个高潮是2002~2003年发展的二代日光温室,区政府补贴100万元专项经费大力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建成14 hm2二代日光温室;第三个高潮是2008~2011年,建成红古区青土坡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共建成设施农业73.33 hm2,其中:日光温室64 hm2,高起架大棚9.33 hm2。基地分南、北两区,按照南区规模化、北区精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果蔬。近几年,基地全面实施“路网、渠系、电网、市场”基础工程和“无滴膜覆盖、保温被替代、卷帘机换代”科技推广工程。电网、渠系、路网、无滴膜、卷帘机配套率100 %,棉被替代率81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广泛,经济效益明显。2010年,区委区政府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列为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双千万元”扶持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集红古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农民科普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果对外宣传展示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建成2 606 m2的连栋智能温室1座;建成新型日光温室13座、第六代日光温室1座、巢湖式温棚4座、改造旧温室10座。

2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 设施农业发展形势日益紧迫

红古区人多地少,全区耕地面积0.44万hm2,农民4.8万,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大型项目占地,目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造成失地农民增加,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许多农户的发展都受制于土地规模的不能扩大,而不得不寻求其他出路。因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经日渐成为红古农民在有限的土地规模上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促进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选择的途径。

2.2 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红古区一直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全区设施农业向二代温室、半地下式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发展,设施农产品由以设施蔬菜为主向设施园艺、花卉、瓜果、食用菌等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红古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截止2012年,全区共建成设施农业1 546.67 hm2,形成了春季大棚菜、夏季常茬菜、秋季复种菜、冬季温室菜常年供应、四季均衡上市的生产格局。

2.3 设施农业发展成效逐步凸显

一是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植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带动了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设施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据调查,近年温室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传统蔬菜,平均收入在15万元/hm2左右;种植葡萄收入可达30万元/hm2;由于温室草莓上市时间好,销售额能够达到52.50万元/hm2左右;种植雪桃、木瓜的农户,收入可达到75~90万元/hm2左右。这些情况都说明利用设施,采取反季节种植的办法,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许多农民真正靠发展“温室经济”发家致富了。四是加快了农业新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全区每年引进名优新品种200多个,引进新技术20多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多个,每年与省农科院、甘农大、市农研中心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20多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普及,全区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0.39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4个,其中:大白菜、荷兰豆等4个蔬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注册了“百合花”、“雨禾”、“金红古”等高原夏菜品种,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增强了红古区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强了抗灾防灾的能力。设施农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雨水分配不均和干旱缺水、积温不够、自然灾害频繁的突出问题,农业的整体抗旱防灾能力增强,农业效益成倍提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3 建议

今后要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在规划引导、调整结构、培育特色、科技服务、政策扶持、产业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促进红古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1 抓规划促引导,着力在壮大优势产业规模上下工夫

围绕建设0.07万hm2新型设施农业基地目标,加快构建平安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花庄镇以新型日光温室和设施养殖为主,红古乡以高架大棚、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格局,突出发展半地下式日光温室、六代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生产。

3.2 抓引进调结构,着力在推广特色设施果树上求突破

重点要把雪桃、油桃、葡萄、杏子、大樱桃、木瓜等设施果树的引进推广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中之重,扩大设施果树的种植规模,力争到2015年,使全区新型设施果树面积占总面积的15 %以上。

3.3 抓科技优服务,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用心思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立体栽培和生物防治等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抓旅游培特色,着力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寻出路

深入挖掘马门溪龙、马家窑文化和大通河、湟水河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郊型观光旅游业。大力培育假日经济、节会经济等新的消费热点,开辟“红古一日游”线路,培育建设虎头崖民族风情旅游村、旋子生态旅游村、水车湾休闲生态园,每年建成10~20户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点。同时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地,通过举办推介会,发展全区休闲采摘旅游农业,充分展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科技成果,扩大影响力,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3.5 抓龙头活流通,着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见成效

不断巩固拓展东南沿海蔬菜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现有农产品市场配套设施,快建设红古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快捷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配送农产品。

上一篇:纺企缘何上市忙 下一篇:浅析农机化在海原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