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渗透,化整为零

时间:2022-07-26 11:39:08

摘 要:区域常作为高考题的命题背景材料考,因而在高三复习中十分重要。高三系复习中通过点滴渗透,让学生逐步积累区域知识,能很好的弥补薄弱的区域基础。

关键词:高考复习 区域地理 渗透 化整为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7-02

区域性是地理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使是高考,地理的区域性特征仍然突出。全国各地地理高考题多依托具体的区域,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内容有机镶嵌起来,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试题的区域性学科特色明显”这是近3年广东省地理高考年报对试题的评价。因此,学生对区域中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区域问题越熟悉对高考越有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新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一学生甚至不会看地图、无法定位,对相关区域的自然特征更是一片空白。区域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生在新一阶段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习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阻。

1 困惑

区域知识的重要性早为每位高中地理老师所共识,因而,他们在兼顾高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弥补量大面广的区域地理知识。长期之下,很多学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的复习思路和方法。综合同行的经验和做法,我校近年来的做法是:区域地理放在系统地理复习之前,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这样安排复习顺序是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时,能落实到具体的地区。至于具体的区域分析则沿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先确定区域位置、事物分布、区域特征,再理清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与差异,进而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按以上的复习思路,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心中对解题的套路了然清楚。然而,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知识储备中应有的“在哪里”和“有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学生不易弄清楚题目所示区域是在哪里、区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特征又是如何的。因此,在运用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为什么”和应对区域具体问题“怎么办”的解决方法时,便无从下手。最后,这种基础知识的缺失导致作答得分率大打折扣。

2 思索

为什么学生完成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后,仍然很难准确定位、很难清晰记住区域的相关知识呢?如此低效的复习原因何在?笔者尝试从各方面找原因。

与学生了解情况。有些学生反映:区域内容很多,复习时间不长,一下子全部记住很困难;有的学生虽然当时是记住了,印象却不深刻,极易忘却……细心反思情况的确如此,高考一轮复习中区域大概耗时2-3个月,历时短,但复习量大,学生每天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还有的是高三期间,学生不单单复习地理这科,还有其它科目其它知识需要背诵记忆,全都堆在一起记确实有难度且也不符合科学和记忆规律。

再与同行前辈交流后发现,这种情况不单本校存在,其它学校也有类似情况,也就是问题具有广泛性。

我开始深思:区域是庞大的知识体系,一下子全部都记住有难度,倘若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分开记忆、分开攻克,由少到多,逐步积累,多次完成。这样不单解决集中记忆容量过大的问题,也能巧妙地把记忆时间拆开,解决了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学习较多的内容,造成脑神经能量消耗大,容易疲劳,记忆的效率低的问题,可谓一举二得。点滴积累,点滴渗透,化整为零!这种复习方式速度也许慢些,但量的积累,必然能实现质的飞跃。

另外,通过研究近3年广东省和全国各地的地理高考题,笔者得出一些重要的信息(见表一)。

①近3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世界区域地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多达35处,但常考的不外乎那几个国家―― 美国、澳大利亚、南欧、俄罗斯、格陵兰、加拿大,这几个国家考核率竟占60%,其中以美国为背景的竟考了9次,澳大利亚为背景则考了3次,两个国家约占了30%!

②近期年的考题中,世界区域多数选取发达国家,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或是热点地区!

③中国区域的考查则几乎遍及各地区。

④以区域为背景的题型以综合题为主,综合题分值大,区分度大。

由①和②可以得出,世界地理若能抓住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有的放矢地复习,效果一定比眉毛胡子一齐抓的全面复习、均匀用力强。从③则可得出,中国区域考查面较广,最好踏踏实实的逐一复习。

3 突破

基于以上想法,笔者由从自己任教的班级着手,调整复习策略

(1)拆分区域,勾划重点

为了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心中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区域是常考的、重要的。总结近3年高考和练习题中的常考查的区域,大致可分两种情况来记忆。第一种是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基本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世界部分的内容初步记忆宜粗不宜细,中国部分则要具体些。第二种情况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区域。世界区域重点记忆区大致如图1。

中国区域则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细分为:南方地区(再分为西南、东南)、北方地区(再分东北、华北---华北内部再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以上内容不要求一次全部记完,而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这样的拆分只是为后期的点滴渗透作准备。

(2)见缝插针,点滴渗透

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哪些是重点内容教师心中已清晰,但什么时候复习哪一块,那块内容讲多少,讲哪些,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地把知识点渗透到每节课中去,也可以作为知识的扩展给学生补充。例如在讲洋流时,考纲要求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那么,此时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大洋名称位置渗透其中。复习时求学生先画出世界简易版图(“4经5纬”),在其上标上7大洲4大洋,最后在各大洋上标注洋流运动性质、流向及名称。边画边讲的过程中既实现复习洋流知识的目的,也渗透了世界主要大洲大洋位置名称。

区域知识,也可在习题评讲过程中渗透。例如: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5-6题。如图2

5.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该题目考查了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解答本题可直接通过读图提取图中有用信息解题,难度并不大,但是教师也可以借这道练习题结合中国三大自然区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复习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中国人口分布状况、水资源分布规律、中国平原的分布等区域知识。

(3)稳打稳扎,逐一过关

每次渗透的内容虽然少,但务求稳打稳扎,点滴须过关,最好能在堂上落实完成。因学生记忆需要时间,所以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教师不必过于计较,要知道这时间花得值。例如:地中海气候区是很多练习都常出现的常考区域,一般的学生多数只记住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的西岸,而笔者则会具体到世界每一个地中海气候区及附近的著名城市都让学生在地图上慢慢地找一找,看一看,圈起来: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智利圣地亚哥;澳大利亚珀斯;南非好望角、开普敦。然后结合练习巩固。

稳打稳扎,逐一过关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复习过的区域,一定牢牢记住!考试就怕不考,只要考到,一定信心十足!

(4)记无定法,贵在得法

区域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要记好不容易,为了让学生能记得牢固些,轻松些,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记忆,以下是笔者常用的方法。

①徒手画简图。为了记住世界和中国位置,笔者教导学生分别用“4经5纬”、“5横6纵”来画世界和中国简易轮廓。画世界简图时,教师一笔一画地带着学生画,边画边归纳每个区域所在的大致位置和经过的关键点,画完后,要求学生马上用1-2分钟时间回忆一次画法,再用5分钟时间重新再画一幅,前后花了约15分钟,但这样以后,在每用到世界地图时,学生均能很快地大致把图板出来。学生动手画过的图,印象特别深刻。如图3、图4

②联系实际。地理是一门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把身边的实际结合起来,不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记忆。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笔者结合该气候区多产水果,而刚好本校附近的市场有几档卖进口水果的铺子,学生上学放学都会经过,于是要求学生观察进口葡萄、新奇士橙等水果的产地,学生会发现,上述水果夏半年多数是produce in America,冬半年则有produce in Chile(智利),有produce in South Africa(南非),也有produce in Australian(澳大利亚),而这些地区都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区。身边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

③多看地图。无论是在练习题中还是在课本教学内容上,凡是遇到陌生的区域,笔者均要求学生马上查找地图,核实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在堂上竟无形中形成了查地图比赛,只要老师说“我们在地图上找找这个地方”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出来,并大声向全班宣布页码,这种良好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

④结合图片、视频、趣闻。图片、视频、趣闻能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冲击强烈,从而给学生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记住区域知识的目的。如果这些图片、视频、趣闻是授课老师的亲身经历,学生会更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如在讲青藏地区的时候,笔者给出一张与藏族姑娘的合照,让学生观察姑娘衣着样貌,猜她的年龄和当时气温,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当学生得知貌似中年妇女的藏族姑娘还是个中学生时,对青藏地区强光照及高寒特征产生强烈的反响,于是深刻地记住了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

⑤形象记忆。联系学生日常熟悉的物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快捷的识记的方法,简单而高效。如长江的形状由“V+W”构成,黄河则由两个“几”构成。

(5)积小成多,量变到质变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区域知识的点滴积累也定能实现可达到了高考要求,最终实现质的的飞跃。

4 初见成效

(1)经过一年训练,笔者任教的班级,区域知识比以前扎实很多,在历次考试中发现学生因区域定位及区域相关知识有缺失而至失分的现象有明显的好转大大减少。以下表二是本校文科班9-17班一年以来的成绩追踪比较表,笔者任教的班级是11班,其它班沿用原来的复习方法。本校高二开始正式文理分科,高二第一学期文科班学习必修三,故区域地理的复习在高二第二学期开始。(如表2)

(说明:①13、14班是艺术班,统计期间艺术生到校外培训故没回校上课;②17班是提前班,入学成绩比其它班高一个层次。)

由表格数据可知,11班的成绩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有明显的上升,由原来居级中下水平,到后来跃居全级的第二名,且与17班的差距有越来越小。

(2)因经常教学生画图,所以学生地理绘图能力也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下面几幅是学生画的简图。(如图5图6)

(3)通过交谈,学生也反映,地理不再如以往那样难学,那么令人害怕,相反,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10-2011年广东高考年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志伟.区域定位的方法与技巧[J].笑傲考场,2010(2):59-61.

[3] 刑正贤.区域定位常见方法例谈[J].中国考试,2006(2):31-35.

上一篇: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