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绕不过的坎儿

时间:2022-07-26 09:20:13

村落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绕不过的坎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灌溉条件的改善,种子的改良,化肥农药的普遍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大棚温室技术等新技术的采用,粮经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在解决农民温饱和奔小康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人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环境会出现什么问题,环保知识缺乏,有相当多的人没有环境意识,更不知环境污染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危害。

村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植被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恢复较慢。由于毁林开荒开矿和过度砍伐等种种原因,部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力下降、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上多数地区降雨量相对集中,严重的洪涝灾害每年都要发生。华北平原有8.77万公顷的古河道在风力侵蚀下,土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已迫在眉睫,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任重道远。

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在邯郸地区曲周县农村调查中了解到,当地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均采自300米深的地下。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滥用,加之当地降雨量小,致使农药化肥残留下渗严重,再加上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沟渠、村边、田间,导致污水下渗,一般在地表浅层70―90米深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农村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农业用水利用率却低于50%,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大力提倡节约用水,避免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唤醒农民的节水意识,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截止目前,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环保欠账太多,前期项目多数没有环保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基础设施不是没有,就是不完善。加上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必然伴随手工业和工业的超前发展和接收大中城市中小型企业向农村和小城镇的转移。工业污染问题必然和产业转移一道跟随而至,加上原有的乡镇企业本来污染问题就比较严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就我们调查中所见,凡是工业较发达的乡村,工业污染,尤其是大气粉尘、地表水和噪声污染均十分严重。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壤有机质在逐步下降。如华北某市人均土地面积为0.144公顷,低于全国农村人均0.777公顷的水平,未能利用的土地占到了全区总面积的14.32%。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量的宅基地浪费。耕地利用过度,超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使用不足,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药、化肥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农业生态问题突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我国早已禁止使用的六六六、DDT和含有机磷、有机氯成份的农药随处可见。这些剧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药效利用率较低,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有机磷、有机氯成分的农药,引起生态环境一系列灾难。一是农产品受到污染后品质下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部分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二是部分农药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直接影响到农村水环境质量,同样对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构成危害。三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害虫的抗药性,引起大量鸟类和昆虫的灭亡,使农作物害虫失去了天敌。在农膜使用上,降解膜使用率低,非降解膜回收率低,加上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回收处理技术跟不上,是农村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调查组所到之处,均会遇到这一问题。

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畜禽养殖污染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小型畜禽养殖场,不经环保规划审批擅自建场,选址不合理,有的就建在村里,离居民家很近。由于村民养鸡历史悠久,且多为散养,每户少则几只,多则几十只、上百只的情况很普遍。部分村庄家家养狗,每家少则一条多则数条,村子内外狗粪随处可见。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我国西南和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钢铁冶炼和煤炭电力工业发达,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地层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泛滥,使农田和道路受到破坏,也对地表径流造成严重污染。矿渣占压大量农田,过采矿床植被恢复十分困难。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村落环境问题

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指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正是人类的技术活动,才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正是人类的技术实践,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创造着更加美好的前景。然而,科技进步不仅具有创造财富、实现社会理想的正效应,同时也具有事与愿违、始料不及的负效应。生产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真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类通过技术的力量,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深深陷入技术的挤压之中,遭到多方面的巨大报复,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活动场所的负效应不断扩大化、普遍化和深化,已经达到了全球性的程度。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是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劳动力人群,体现在这群人身上的技术水平,决定着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农民从土地走进工厂所能掌握的劳动技能,也只能适应初级工业化的生产能力,这就决定了乡镇工业必然是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初级工业和小型养殖业。农民尝到工业带来的好处时,往往受利益驱动只重生产,忽视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为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一定的滞后期,不像工业利润那样来得及时和现实。农民对接踵而来的污染后果缺乏基本的心理预期,也从不知道会严重到什么程度,甚至已遭到报复还不知道是为什么。

早期农业生产中砍伐森林、刀耕火种已经造成了最初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但由于污染小,自然界完全有能力消散自净。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尽管在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采用机耕、杂交、抑芽、化肥、农药、地膜等先进技术和新技术产品,但整个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有机肥使用量大,农村污染的自然净化能力较强,污染问题并不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农民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高粮食产量和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环境污染日益恶化。那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呢?答案只能是,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依靠技术进步,区别地区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标准,尽快制定农村环保法规,提高环保执法水平。加大环保知识的普及,帮助农民认清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产绿色食品。采取措施,对乡镇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彻底消灭污染源。向农民推广科学养殖技术,与推广沼气技术相结合,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村落、农民以及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所以,农村环境治理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需要形成社会合力,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政府投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势头,扭转农村环境污染的被动局面。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本文编辑 新望)

上一篇:自主创新的观点论争 下一篇:发行地方公债应“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