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教孩子“还手”

时间:2022-07-26 08:57:00

豆豆妈妈的困惑:

豆豆是个温柔、讨人喜欢的女孩子。这次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坐在豆豆旁边的贝贝特别兴奋,一会儿拉拉豆豆的头发,一会儿捏捏豆豆的小耳垂。这些让旁边的豆豆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回想起前段时间,豆豆脸上还被贝贝抓破过,妈妈更是难以平静。为了让豆豆不再继续受贝贝的“欺负”,豆豆妈妈给老师发了请求调换座位的短信。老师因为带班没及时回复,护女心切的豆豆妈妈又忍不住在班级QQ群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被小朋友打了,要不要教孩子还手?”没想到这一问题引起了家长们的热烈讨论。有的家长说:“小孩子闹着玩,只要不是大的伤害就算了吧。”有的家长则不然:“当然要还手,要给坏孩子一个教训。”“现在的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怎么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打不还手的受气包呢?”“打回去也不是坏事,是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不然下次还会受欺负。”看来,家长们似乎对“还手”有着很充分的理由,有的家长甚至提出:“对于那些经常欺负别人的孩子,老师应该惩罚,不能就这样算了。”

看到自家宝贝被同伴“弄伤”或者“欺负”,家长肯定都会心疼不已。但是简单、粗暴的还手就能解决问题吗?恐怕处理这类问题时,家长还需从多角度来思考。

角度 :儿童世界的现象切勿用成人世界的逻辑来解释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会犯一个通病,即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判断或衡量孩子的言行表现,如用成人的绘画标准来衡量孩子画得“像不像”,用价格来衡量某个玩具好不好玩等。其实,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大为不同。成人的世界强调“利益”“竞争”“弱肉强食”,如果“受委屈”“挨欺负”而不还击,就是“懦弱”“没出息”,因此必须立刻“狠狠还手”。而孩子的世界要简单纯净得多,不能用成人的逻辑来思考和评判孩子身上发生的事。

首先,孩子之间的争执与成人之间的矛盾不同,绝少涉及品质与原则问题,往往是无意和游戏的成分远远多于恶意成分。在幼儿园里,即便有了争执,往往只是谁插队了,想玩同一个玩具,或者是合作游戏时没商量好,等等,也不会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矛盾解决了,两个孩子又会成为好朋友。其实,常常玩在一起的几个孩子,反而会常起争执、闹矛盾。在孩子的世界里,今天玩得不分你我,明天有了矛盾吵吵闹闹,后天忘了又玩到一起,这才是儿童世界的规则。基于这一规则,“狠狠还手”显然不适宜。

其次,家长眼里常常只有自己的孩子,觉得弱小需要保护,却忽视了犯错的另一方其实也只是个幼儿。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与其振振有词地说自己孩子受“欺负”了,不如说是孩子冲动之下的“无心之过”更为贴切。

再次,幼儿有时无法区分什么是欺负、什么是无意、什么是嬉戏,有时候孩子告状:某某拉我的帽子了。老师一问,对方的回答是:操场上好冷,我想给她戴戴好。同时,受表达能力的制约,幼儿常用“打”来代替“擦”“碰”“撩”“撞”等词语,使家长将孩子的无意行为理解成故意行为,因而动辄上升到原则问题,予以深究。

角度 :童眼这样看世界

如果成人世界的规则不能用于解释儿童世界,那么儿童世界的规则是如何的呢?孩子是如何理解和应对“受欺负”的呢?

在一次“交朋友”的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3朵“朋友花”,让大家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自己喜欢、想要成为朋友的人。出乎老师意料的是,各方面并不十分突出的洋洋得到了最多的“朋友花”。出于好奇,老师请大家说说为什么?孩子们的理由五花八门,其中几条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洋洋总是笑眯眯的,从来不大吼大叫”,“有次我跟洋洋都想玩娃娃,后来洋洋就让我先玩了”,“上次我插队挤到了洋洋,她对我笑了笑,就排到后面去了,没生我的气”,“一次我不小心把洋洋弄疼了,她都没有生气”。

人性本善,虽然孩子们只有5岁,却也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洋洋看似退让、吃亏的行为,让她赢得了友谊的回报。其实,孩子有着自己的公平原则,虽然有时被弄疼了,但并不是“被欺负”了,知道让一让还是好朋友的道理。相反,家长常常过于心疼孩子,久久无法释怀。正如下面的案例那样,还手的压力已经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中班的航航和哲哲为争抢一本书吵了起来,航航推了哲哲,哲哲委屈得大叫起来。闻声赶来的老师批评了航航,安抚了哲哲。可是老师发现,哲哲一上午心神不宁,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总在找机会还手。可是,航航人高马大、身手灵活,瘦小的哲哲根本不是对手。每次不是哲哲还手失败,就是哲哲轻轻的还手,招来航航更重的反击。本来小小的矛盾,从上午延续到了下午,穿插在点心、游戏、午饭、整理等各个自由活动环节。老师一次次地为哲哲和航航解决矛盾,苦口婆心地跟哲哲强调:老师已经批评过航航了。但哲哲总是感到焦虑紧张,并反复告诉老师说:“是爸爸要我还手的呀!”

原来,哲哲的爸爸一直要求哲哲要厉害一点,如果被别人弄疼了,一定要还手。如果没有还手,爸爸会批评说:“他比你矮(小)那么多,你还怕他?真没用,就不知道厉害点。”受了委屈的哲哲原是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但爸爸的要求给了哲哲更多的心理负担。显然,这样的结果是哲哲爸爸始料未及的,也与他想要保护哲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其实,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用“童眼看世界”,多展现儿童世界中纯净可爱的一面,理解儿童世界中的“真、善、美”。

角度 :摆正心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还手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家长教孩子还手,是担心孩子不会正当防卫,不懂得保护自己。可是,幼小的孩子不能判断什么情况下能还手,什么情况下不能,若还手失当,反而会给两个孩子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其次,“自我保护=还手”这样过于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逻辑对孩子的将来并没有好处。鼓励还手只会给孩子一个错误信息,即打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令人头疼的暴力行为。其实,家长真的不要小看了孩子,他们完全能掌握更“高明”的解决方法,比如相互协商、寻求帮助等。家长要视此为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契机,在教给孩子正确解决方法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情商。

帮助孩子学习更多自我保护的方法

“要让一块土地不长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其实,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摩擦,这一经历也是宝宝成长道路上的一次交往体验。家长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跟宝宝好好谈谈,帮助他了解事情的经过,分析其中的原因,商量应对的办法。例如,“偶尔一下别计较,如果一直盯着你打,就要想办法”,“对方不是故意的,没关系,原谅他”,“他是在跟你闹着玩,你不喜欢的话可以直接告诉他”,“可以大声叫妈妈或老师,只要是他不对,老师会帮助你的”,“勇敢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大声说‘如果你打我,我就对你不客气’”。总之,根据具体情况,教给宝宝具体的应对方法,让孩子积累正确的交往经验。

不培养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孩子

其实,容易忘记、大大咧咧的孩子最快乐,也有最多的朋友,同伴偶尔有意无意的“欺负”,完全可以鼓励孩子当作玩笑来看待,让孩子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与同伴相处。一个懂得宽容对方的孩子,也一定会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善意来理解对方的行为,能成为一个快乐又善解人意的孩子。

上一篇:慢性胃炎采用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