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物“心理学困生”的转化

时间:2022-07-26 08:46:02

浅议初中生物“心理学困生”的转化

摘 要: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出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新理念的提出,摆在初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心理学困生”转化这一大难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学困生;脱困;自信心

生物学是在初中开始设立的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它属于实践科学的范畴。每周安排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涉猎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和微生物入门学,这些知识繁杂,系统性不强,学生在学习时困难大。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困惑”。下面谈谈我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心理学困生”转化的认识。

1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养。对初中生来说如何培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刚刚步入生物学习的初中生感受到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美丽、大自然界的神奇;感觉到生物就在他们身边,生物知识充满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所以,培养兴趣是减少学困生的最好方法。

2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强大的自信心,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自信心的培养成为减少“心理学困生”的又一妙方。如讲解“种子的萌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人每天必须吃穿住行,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人才能正常的、幸福的生活。那么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正常的萌发生长呢?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寻找出种子像人生活一样的萌发条件。这时学生就会找种子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喝的水、适宜的温度等等,教师保留正确的条件,舍弃不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因自己提出正确的条件而信心百倍。

3 师生努力求良方

“心理学困生”的形成除内因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在因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内因,“学困”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要“脱困”先要全面了解“学困”的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走近学生心灵,才能做好“心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发现“学困”的原因是单个的细菌和真菌肉眼无法看得见,学生无法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这样,微观的世界就变成宏观的世界,学习的困难就不难解决了。

4 探究寻找学习妙方

生物学时一门实践科学,教师讲解重要知识点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通过自己探索学得的知识才不会忘记,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知识,才有可能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尽可能自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师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教师可根据补充分析材料,说明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都是有遗传基础的。注意把握先天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先天的局限性、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以及遗传因素对学习行为形成的作用等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心理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次反复、耐心的、艰苦的工作,满腔的热情,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使“心理学困生”走出低谷,迎来光辉的明天,享受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美玲.中学生物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1.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反思与创新 下一篇:刍议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