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利水法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观察

时间:2022-07-26 08:45:34

活血利水法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西医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尿激酶、双嘧达莫等进行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活血利水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81%,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及卡方检验得到χ2=6.93,P

[关键词] 活血利水法;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药;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09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以下简称DVT)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血液凝结和阻塞于静脉腔,从而引起血栓阻碍静脉回流,导致远端静脉高压,患者常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扩张等症状[1]。该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会导致肢体功能不全,引起残废,甚至还会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根据张仲景的“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本院在对中西医结合活血利水治疗组DVT患者的治疗中,根据该病血瘀和水停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病理过程,运用活血利水治疗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表明,活血利水法联合西医在治疗DVT的效果上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法,提高了活血利水法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DVT患者共64例,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患者,男14例,女18例,年龄21~70岁,平均(37.2±5.8)岁,病程3 d~4年,平均(1.8±0.5)年;观察组患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38.1±5.2)岁,病程7 d~5年,平均(2.1±0.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血脂、血糖以及血压水平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对照组经过患者的腹壁皮下脂肪层注射低分子肝素,根据患者体重的不同来决定肝素的用量,患者体重60 kg,0.6 mg/次,患者体重>70 kg,0.8 mg/次,2次/d。以尿激酶200 000 U加500 ml低分子右旋糖苷静脉滴注,bid,并口服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凝聚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活血利水法治疗。其主要成分为:黄芪20 g、牛膝6 g、赤小豆12 g、黄柏12 g、双花15 g、桃仁15 g、赤芍15 g、水蛭6 g等,每剂煎煮2次,每次煎取汁150 ml/次,2次/d,服用时间:饭后半小时,1个月为1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福建三明)全国第四届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标准,治愈:站立20 min,匀速行走1 000 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感或压痛感。下肢的水肿明显或完全消退,同健侧周径差小于2 cm。经超声血管的显像图检查,静脉最大排出量(下文简称MVO)比治疗前改善了60%以上血流量,瓣膜可显。显效:站立15 min,行走800 m后下肢疼痛肿胀感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下肢肿胀明显减轻,同健侧周径差小于3 cm。MVO较治疗前改善30%以上血流量,瓣膜显示不清。好转:站立10 min内,行走500 m后下肢的疼痛肿胀感比治疗前有改善。下肢的肿胀减轻,同健侧比稍有好转,MVO较治疗前有稍微改善,瓣膜不显。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肿胀加剧并发肺栓塞者。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运用SPSS 13.0进行相关数据计算;组间比对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西医对照组和中医活血利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81%,经SPSS 13.0软件处理,χ2=6.93,P

3 讨论

DVT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患肢疼痛肿胀、表皮温度增高、静脉扩张、肤色暗沉、患肢营养障碍出现溃烂等,因此本病在中医学上属于“肿胀”、“血瘤”、“恶脉”、“臁疮”以及“脉痹”等范畴[2]。现代临床医学认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包括外感创伤,如手术伤口、妊娠分娩、恶性肿瘤以及慢性感染等。气虚则会导致血流缓慢;若遇外来伤害,则更可导致瘀血阻于脉道中,导致脉络的阻滞不通,不通则引起患肢疼痛。且因脉道阻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水津外溢而成湿,停滞肌肤内则肿,血瘀于脉中而化热[3],因此患肢往往温度较高,且浅表的络脉显露。

中医学认为瘀血是贯穿于DVT病程始终的重要病理原因,因此长久以来,中医治疗该病时主要通过活血祛瘀来溶栓通脉。《灵枢・水胀》中云:“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即是治水肿之活血利水法。该法中黄芪具有益气活血及活血通经功效,同牛膝相配可共奏益气活血功效;赤小豆则可消肿解毒、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桃仁则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黄柏具有清热燥湿功效,诸药合用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也相对增加利水的作用。本院根据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这一理论,以及现代医学对DVT患者患肢青肿、白肿等临床特点的研究,认为除了血瘀外,水湿停聚导致的泛溢成湿亦是该病病程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病理环节[4],因此应该在活血基础上利水,即将活血化瘀作为贯穿DVT治疗始终的原则,同时辅以利水,双管齐下,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裴玉坤.周围静脉疾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5-26.

[2]袁美琳,柳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2):26-27.

[3]周为民,李晓强,吴元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研究进展[J].解剖与临床,2002,7(3):125-127.

[4]鲁琳,周伟生,王芳军,等.血管内介入技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3):159-162.

(收稿日期:2011-02-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中药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银质针结合中药治疗股内收肌群损伤90例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