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分析及其对业绩的影响

时间:2022-07-26 07:14:39

非经常性损益分析及其对业绩的影响

摘 要 非经常性损益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标。然而,非经常性损益的一次性、偶发性特点使投资者无法通过其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要能真正体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还必须要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如果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这将严重影响会计报表的正确阅读和理解。本文首先对2011~2013年三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统计,然后分别就非经常性损益对深市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总体情况、深市三个板块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概况和对比、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市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的情况、风险警示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让读者对2011~2013年深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情况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相关政策制定和监管改进有所启示。

关键词 非经常性损益 报表分析 利润影响

一、非经常性损益相关政策法规

中国证监会曾在相关融资法规及多项信息披露规范中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由于这些规范未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出清晰的界定,公司对此理解不一,具体执行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从1999年度起,证监会强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单独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引导投资者进行利润结构分析,也遏止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粉饰业绩的企图。

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通过《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2008年,为进一步加强同非经常性损益相关的信息披露,提高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证监会对相关规定再次进行了修订。新规定中将非经常性损益定义为“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相对于原有定义的主要变化有:一是根据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列报要求的变化,考虑到公司经营业务的多样性,以“正常经营业务”取代了“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二是强调了非经常性损益的特点是“性质特殊和偶发性”。三是将界定非经常性损益的判断标准确定为是否“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

二、深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分析

(一)非经常性损益对深市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总体情况

截至2014年5月3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1578家上市公司,其中主板480家,中小板719家,创业板379家。通过对1578家上市公司2011~2013年的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1。

就深市上市公司总体而言,2011~2013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在逐年增长。尽管增长比例较低,但也说明了深市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的质量有所下降。另外,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196家上升到2013年的296家,换言之,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调节的现象有所增加。

(二)深市三个板块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概况和对比

(1)我们分别就深市三个板块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对。一是就深市主板而言,2011~2013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从21.6%回落至20.6%,说明了主板上市公司整体收益的质量有所上升。另外,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在2012年达到历史高点的161家后,在2013年有所回落至146家,与主板公司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的特点相符。二是就中小板而言,2011~2013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从10.4%上升至12.7%,整体收益的质量有所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在2011~2013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11年58家上升到2013年115家,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2011~2013年面临较严重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调节的压力增大。三是就创业板而言,2011~2013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从8%上升至12.1%。与中小板相似,创业板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在2011~2013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2011年9家上升到2013年35家。

(2)了解深市三个板块各自的情况后,我们将2011~2013年三个板块的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深市各板块中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是主板,平均为145家,占比约30%;其次是中小板,平均为88家,占比12%;最少是创业板,平均为23家,占比6%。

(三)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查阅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明细表,我们将2009~2013年连续五年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近五年来深市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占总额比例最大的前四项分别是:政治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或损失以及债务重组损益。除2011年外,这四项之和在近五年均占各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80%以上。

(1)政府补助。上市公司作为地方的代表性企业,在其出现经营困难、濒临暂停上市的厄运时,当地政府部门的“红包”往往是一剂能让上市公司起死回生且简单有效的药方。因此,政府补助一直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比例最高的组成部分,2012年后一度占据半壁江山。近五年,深市上市公司确认的政府补助金额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116.55亿元上涨到2013年的29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合20%。这一方面反映各地方政府仍然无法摆脱为企业输血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反映亏损企业的亏损面在扩大,需要更大额的政府补助帮助其扭亏。

(2)资产处置。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这种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出售、转让或与外界置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长期资产。一方面,亏损公司在面临连续亏损而暂停上市的同时,无法获得政府补助或短期经营性扭亏,使得非流动资产处置在现实中成为亏损上市公司突击盈利的首选方式,也就是变卖家底求生存;另一方面,当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或需要改变企业发展方向时,也需要对企业的资产和投资进行不断调整。近五年,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占深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7%左右,是非经常性损益的第二大组成部分。

(3)债务重组。市场环境下,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允许资金周转困难、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按照与债权人之间的协定或法院仲裁,获得债权人各种优惠政策的让步,如豁免偿还部分本息、修改原有债务条件、以非货币资产偿还等等。债务人出现债务危机通常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累积亏损造成的,而债务重组的过程债务人多是收益方,所以债务重组能为许多亏损上市公司带来火速救急的效果。债务重组损益较政府补助或资产处置收益有更强的偶发性,除2011年外,债务重组损益占各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约在10%左右。

(4)投资收益或损失。上市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利润的影响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见性。近五年,深市上市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占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比例波动较大,2011年、2012年占比8%左右,2013年占比18%。

(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情况分析

首先,我们比对了深市上市公司的各利润项目,并将近五年深市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一是2013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上市公司数量为133家,几乎是2010年的2倍,说明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后,更多数量的上市公司无法实现经营性盈利,不得不靠非经常性损益实现盈利。二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金额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97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73亿元,说明扭亏为盈的所付出的成本在逐渐加大。三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为盈上市公司数量占所有深市上市公司比例不到10%,但其所实现的非经常性损益占所有深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比例在30%左右,即亏损公司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主力军。

其次,我们对2011~2013年各类风险警示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一是2013年,深市共有各类风险警示公司24家,其中有15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占比62.5%。二是2012年,深市共有各类风险警示公司67家,其中有26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占比38.8%。三是2011年,深市共有各类风险警示公司69家,其中有13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占比18.8%。

第三,我们对2011~2013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前十名进行了统计,有如下发现:一是2011~2013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前十名的公司中,33%的公司是民营企业,67%的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二是没有公司重复出现在2011~2013年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前十名的公司中。三是“榜单”中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约是净利润的10倍。

三、政策建议

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恶化。每年仍然有约130家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直接影响公司盈亏性质变化(绝大部分由亏变盈),面临退市风险警示和暂停上市公司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加强监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会计准则层面增加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在完善新会计准则时,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专门增加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特定准则规范或选择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加入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以及披露项目的具体要求。这样做有几方面意义:一是可以提高管制规范的法律层次。二是将非经常性损益这类表外信息表内化,由审计师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归集和披露的合规性承担签字责任。三是让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在非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使非经常性损益的相关规定得到改进,同时也能间接提高广大中小投资者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认识。

(2)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进行披露。为了避免风险警示或暂停上市,上市公司确认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收益或变卖自身资产来扭亏为盈,不仅仅掩盖了糟糕的盈利能力,甚至掩盖了公司所可能面临的持续经营风险。如果说,维持持续经营披露扣非后的净利润,是为了更好地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是为了更好地评价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建议不仅仅披露非经常性损益,还应当强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

(3)构建动态、全面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归根到底,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归集和披露,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虽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综合财务状况,但单一指标还是容易被管理层操控。构建动态、全面的财务评价体系,综合了解和评价公司的基本价值显得非常重要。

注释:①本文所涉及的统计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金融终端。

(作者单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

参考文献

[1] 马静,孙海凤.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1.

[2] 徐海峰.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

上一篇: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研究 下一篇: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