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讲多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26 04:51:15

精讲多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是一块诱人的沃土。它有着多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精讲多学,可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内涵;策略;方法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要想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这座园林的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就应该给予很好的引导,努力打造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日常的语文课堂达到这一目标呢?“精讲多学,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领会精讲多学内涵

所谓精讲,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精讲,不等于“少讲”,但必须“少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而多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保证。语文学习,就是要练朗读水平、默读速度;扎实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法修辞知识;训练学生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的本领;不断丰富知识,加强对知识的原始积累。

二、探究精讲多学的策略

1.潜心研读文本,精心设计教案――高效课堂之保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四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教师只有做到自己读透文本,潜心研读,把文本读厚,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以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的《生命生命》一课为例,在教学前,首先要通读整个单元的课文,明确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生命》的主旨是教育人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而了解本文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等,自然也对读透文本有帮助。接着,依据课标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确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三个事例来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最后,还得结合单元训练点,思考如何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借鉴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完成习作。这样的潜心研读,自然就会把文本读得厚厚的。

2.课堂语言简洁,讲究引导技巧――高效课堂之关键

一节课时间很短,要想在短短的35分钟内把文本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就要注意做到语言简洁。可以从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入手,问题最好能从课文内容的本身或前后知识的联系中去寻找教学的切入口,做到简明扼要。以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为例,本文是写人的文章,重在让学生通过从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的态度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在感悟聋哑青年的品质方面,我层层递进提出了三个问题:聋哑青年举止“特别”表现在哪里;课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自然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从而认识了一个“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身残志坚的聋哑青年。总之,巧妙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好习惯养成――高效课堂之成效

(1)落实预习,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不重,教师应该把侧重点落实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习惯养成上。其中,落实课前预习尤为重要。①落实预习,需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教师的抽查、同学的互查、小组长的监督可以相结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②落实预习,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从字词句等基础方面着手,注意控制难易程度,可以布置一些有弹性的预习作业,让全班学生都能乐意接受。如,初级阶段――写生字组词、查找词语解释、摘抄好词佳句;中级阶段――外加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高级阶段――再加一项写读后感受。这样的分层练习既能落实基础,又具有挑战性,所有学生都会喜欢也愿意完成。③落实预习,要教给方法。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几次预习作业,教给他们方法,然后再完全放手。学生一旦把预习当成一种习惯了,就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反而可以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学会读书,爱上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①勾画法:边读书,边勾画好词佳句;②标注法:在喜欢的词句旁边标注自己的感悟;③摘抄法: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积累运用;④诵读法:对于写得特别好的段落、文章,可以多读几遍,并熟记背诵。其次,应该教给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读: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思:思考文章脉络,文章主题;画:标画生字新词,好句佳段,标注感受;议:赏析好词佳句,与他人交流感受;再读:读出感情,悟出写法,积累背诵。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和阅读步骤,阅读兴趣也会随之增强,阅读能力也就自然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我们应该坚持精讲多学,努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上一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师示范的多元有效性 下一篇:生命的灵性,智慧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