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质弱 多所大学推“跑步打卡”

时间:2022-07-26 04:34:56

大学生体质弱 多所大学推“跑步打卡”

据媒体2016年8月2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刚刚了《关于落实我校开展本科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通知》。《通知》提出,大一学生每学期要在校内具备打卡考勤条件的运动场所自主锻炼不少于30次,大二及以上年级的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5次。而且,早晨的自主锻炼时长每次不少于20分钟,其余时间的自主锻炼时长每次不少于30分钟。而若未完成规定次数的锻炼,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也都推出了“跑步打卡”政策。以这样的方式要求学生参与锻炼,并且完成度要与学业成绩、评奖评优挂钩,在高校执行过程中,引起了不少学生的不满。他们认为,运动应该依靠自觉,有一定自由度,学校此举有一种强制色彩,让人觉得运动是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运动的快乐和意义。

不必对“跑步打卡”的用意妄自菲薄

大学生整体体质堪忧,但增强体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加强体育锻炼也需要长期坚持,再加上猝死的风险,让一些学校投鼠忌器,个别极端的学校,干脆就取消了体育项目。因噎废食之下,学生更缺乏体育锻炼的机会了。如今随着新体育工作标准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跑步打卡”的方式,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把他们从宅男变成运动男,尽管手段算不上最优,但至少也是切实可行的次优选项。

当然,如果能够不借用任何考核办法,让学生自觉去参加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给学生们更自由的选择度,不失为最理想的方式。可问题在于,恰是之前的放任自流和松散式管理,使得学生根本无视体育锻炼。风气的影响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若不采取具有约束力且触及切身利益的手段,那么就很难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让懒散而不爱运动者回到跑道上来。

给予绝对的自由就会放任自流,并有不作为之嫌;若是采取一定的约束手段,又会被扣上涉嫌强制的帽子。若没有一个基本的对目的和手段的共识,就难免会让学校感到无所适从。当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过程中一项风险极大的事项之后,给予其支持和鼓励,远比指责更符合现实需求。一味地用理想化的状态,去对手段合理性进行质疑,无疑是在给学校的积极性浇注冷水。

大学的“爱”不该太随意

学校单方面的“一片好意”,在学生们看来,却成了不堪承受的重负。“跑步打卡”的强硬举措,当然无法令大学生们乖乖就范。这既是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逆反心理,也是基于其业已成熟的权利自觉。可以预见的是,倘若无法真正激起学生们的内心共鸣,任何强加的锻炼任务都可能会遭遇抵制。校方那套口口声声“为你好”的生硬说辞,远远不足以让大学生们由衷信服。毋庸置疑,高校可以摆出无数个理由,来论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合理性。可纵使如此,强迫学生“跑步打卡”的举动,也还是显得不妥。学校有义务引导学生参与运动和学校有权利强制学生“跑步打卡”,完全是两回事――变抽象的教育责任为具体的行政指令,无疑有越界侵权之嫌。

大学所强推的“跑步打卡”。实际上或许并不像许多人所理解的那般纯良。将“跑步”与学业成绩、评奖评优挂钩,已然涉及对学生法定权利的绑架;要求学生下载指定运动APP,则更是牵涉相关商业利益的输送。凡此种种,都大大消解了此举动原本所具备的道德合法性。无论如何,高校的所作所为都当以法律授权为限。动辄抱持自我感觉良好的教育使命,将一切自以为正确的事物加码加量地强加给学生,到头来只会事与愿违。无论是推广跑步,还是其他善意的倡议,大学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的,还是平视学生的姿态立场,以及拥有沟通、说服的耐心与技巧。

上一篇:要美食,也要美器 下一篇:为何被冰雹砸伤的苹果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