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型中考试题的主要类型

时间:2022-07-26 04:22:19

运动型中考试题的主要类型

我们知道,数学因为运动才充满了“活力”,而有关“运动”的问题一直是同学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由于这类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广(例如常与方程、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图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等知识相联系)、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所以在解答这样的问题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发现、归纳、探究与猜想等能力.同时,这样的问题文字叙述部分比较长,解答时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只有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图形运动、变化的全过程,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而且学生在解答运动型问题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正因为如此,这类问题才逐渐发展成为中考的热点问题,是中考数学试卷中的“压轴题”.

为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运动型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在认真分析有关运动型考题的基础上,将这方面的考题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下面结合具体题目(所选例题均为2013年各地的中考题)进行分析:

1单个点的运动

这类问题中只有一个点在运动,这个点可以沿直线运动,也可以沿曲线(双曲线、抛物线、圆弧)运动.这个点的运动将导致有关的图形发生变化,其对应的量(如线段的长度,三角形或四边形的面积等)也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的“形或量”往往成为命题者捕捉的“对象”,也成为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例1(上海市)在矩形ABCD中,点P是边AD上的动点,联结BP,线段BP的垂直平分线交边BC于点Q,垂足为点M,联结QP(如图1).已知AD=13,AB=5,设AP=x,BQ=y.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以AP长为半径的P和以QC长为半径的Q外切(图2)时,求x的值;

(3)点E在边CD上,过点E作直线QP的垂线,垂足为F,如果EF=EC=4,求x的值.

图1图2析解(1)观察图形1发现,x和y分别属于APB和MBQ,要求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需要证明APB∽MBQ,求得AP1BM=PB1BQ,因为BP=AP2+AB2=x2+25,BM=BP12=x2+2512,所以x1x2+2512=x2+251y,化简得y=25+x212x(1≤x≤13).(2)根据两个圆外切,可以先求出圆心距PQ=AP+CQ=x+(13-y),考虑到QM是PB的垂直平分线,得到BQ=PQ=y,从而y=x+(13-y),所以y=x+1312.结合(1)中y与x的关系式,得到x+1312=25+x212x,x=25113.(3)先证明APB∽CQ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得到y=65-4x15,再利用(1)中的得到y=25+x212x,设法消去y,求出x=65±1026113.经检验:当x=65-1026113(如图3)或x=65+1026113(如图4)时,都满足题意.

图3图4点评本题以一个点的运动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矩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基础知识.第(1)问是基础,第(2)(3)问的解答都到用到第(1)问求出的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在解答第(2)问时,根据两个圆外切,得到PQ=AP+CQ=x+(13-y)及由QM是PB的垂直平分线,得到BQ=PQ=y是关键的一步,把两个含有x,y的等式联立,得到y=x+(13-y),结合第(1)问的结果y=25+x212x,即可求出x的值.(3)由APB∽CQE得到∠EQC=∠EQF,进而推出∠EQC=∠APB,并且得到APB∽CQE,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y=65-4x15,再利用(1)中的得到y与x的关系式,得到关于x的二次方程.方程有两个解,经画图检验都符合要求.

2两个点同时运动

这类问题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这两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二是这两个点在不同直线上运动.这种运动型问题常与探索型问题结合在一起,解答时要用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

例2(济宁市)如图5,直线y=-112x+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与直线y=x交于点C.在线段OA上,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出发向点A做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从点A出发向点O做匀速运动,当点P、Q其中一点停止运动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分别过点P、Q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OC于点E、F,连接EF.若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EFQ总为矩形(点P、Q重合除外).

(1)求点P运动的速度是多少?

(2)当t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为正方形?

(3)当t为多少秒时,矩形PEFQ的面积S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图5图6析解(1)根据直线y=-112x+4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A、B,得出A、B两点的坐标.再利用EP∥BO得出EP1AP=OB1AO=112,进而求出P点的运动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2)先求出点Q与点P重合时所需要的时间为t=813,然后分点Q在点P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讨论:当点Q在点P的左边时(0≤t

(3)根据(2)中所求出t的值得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即可.当点Q在点P的左边时,S矩形PEFQ=QP·QF=t(8-3t)=-3t2+8t(0≤t

综上所述,当t=4时,S矩形PEFQ的最大值为16.

点评本题含有两个点的运动,这两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道比较繁杂的压轴题.问题的第一问是基础性问题,属于送分题;第二问考查学生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两个点P,Q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所以矩形PEFQ是一个随P,Q的运动而变化的图形.为此,应先求出运动到某个特殊点所用的时间,即P,Q相遇时所用的时间t=813.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一是当0≤t

例3(吉林省)如图7,在RtABC中,∠ACB=90°,AC=6cm,BC=8cm.点D、E、F分别是边AB、BC、AC的中点,连接DE、DF,动点P,Q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1cm/s,点P沿AFD的方向运动到点D停止;点Q沿BC的方向运动,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过点Q作BC的垂线交AB于点M,以点P,M,Q为顶点作平行四边形PMQN.设平行四边形PMQN与矩形FDE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2)(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有几何图形),点P运动的时间为x(s).

(1)当点P运动到点F时,CQ=cm;

(2)在点P从点F运动到点D的过程中,某一时刻,点P落在MQ上,求此时BQ的长度;

(3)当点P在线段FD上运动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图7图8析解(1)当点P运动到点F时,求出AF=FC=3cm,BQ=AF=3cm,即可求出CQ=8cm-3cm=5cm;(2)当点P落在MQ上时,如图8,则有BQ+PF=BC,于是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x+x-3=8,求得x=1112,BQ的长度为1112×1=1112(cm);(3)根据点P在线段FD上运动时,所求的重叠部分图形的形状的不同,故分三种情况求解.

①当3≤x

②当4≤x

③当1112≤x≤7时,重叠部分图形为矩形,y=3[(x-3)-(8-x)]=6x-33.

点评本题含有两个动点,其中一个点沿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运动,另一个点沿折线方向运动。两个点的运动导致了平行四边形PMQN也在变化,从而使得它与固定的矩形FDE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也在变化,本题以此为背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两个点的运动问题,是典型的“动点与分类讨论”相结合的题目.考查的知识主要有矩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特殊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等.是一道比较复杂的压轴题.

第一、二问比较简单,大部分同学都能解答.第三问考查学生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运动的情况结合图形应分三种情况考虑,从而得到三个结果.

3简单图形的运动

这里所说的简单图形,主要是指特殊的三角形、四边形或圆等简单图形,其运动主要指平移运动、翻滚运动和旋转运动.把一个简单图形(角或三角形等)绕固定点旋转一个角度时,原来的图形将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类问题要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图9例4(南昌市)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k1x(x>0)的图象和矩形ABCD在第一象限,AD平行于x轴,且AB=2,AD=4,点A的坐标为(2,6).

(1)直接写出B、C、D三点的坐标;

(2)若将矩形向下平移,矩形的两个顶点恰好同时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猜想这是哪两个点,并求矩形的平移距离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析解(1)根据矩形性质得出AB=CD=2,AD=BC=4,即可得B(2,4),C(6,4),D(6,6);(2)A、C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设矩形平移后A的坐标是(2,6-x),C的坐标是(6,4-x),因为A、C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所以k=2(6-x)=6(4-x),x=3,即矩形平移后A的坐标是(2,3),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得k=2×3=6,矩形的平移距离是3,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61x.

点评本题属于图形的平移问题.主要考查了矩形性质,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平移的性质等多方面的知识.

例5(湘潭市)在数学活动课中,小辉将边长为2和3的两个正方形放置在直线l上,如图10,他连结AD、CF,经测量发现AD=CF.

图10图11图12(1)他将正方形ODEF绕O点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如图11,试判断AD与CF还相等吗?说明你的理由;

(2)他将正方形ODEF绕O点逆时针旋转,使点E旋转至直线l上,如图12,请你求出CF的长.

析解(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O=CO,OD=OF,∠AOC=∠DOF=90°,然后求出∠AOD=∠COF,再利用“边角边”证明AOD和CO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2)与(1)同理求出CF=AD,连接DF交OE于G,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可得DFOE,DG=OG=112OE,再求出AG,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求出AD=17,从而得CF=17.

点评这类问题属于图形的整体运动,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是解题的关键.第(1)问只要能根据条件判定出AOD≌COF即可.第(2)问作辅助线DF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运动型问题的共同点是动点与列函数关系式相结合,这些题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大都涉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来感悟、体会图形的一些基本性质.所有的动点问题都有一定的层次,有利于考察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判断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分类讨论问题的解答还能养成同学们考虑问题要全面的思维习惯.所以说,运动型问题具有潜在的价值,是非常值得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研究和尝试的.

上一篇:经历活动过程是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有效途... 下一篇:农食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研究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