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时间:2022-07-26 12:05:03

尊重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 要] 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自然、更有效、更主动.

[关键词] 尊重;认知结构;学习规律;情感需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更自然、更有效、更主动,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具生命力.

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习

更自然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即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时,忽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学生. 我们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考虑教法,这样才能尊重学生.

1. 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新知的基础. 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时,我设计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住宿问题进行导入:

国庆长假我校有5个女教师出去旅游,晚上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 你觉得该怎样安排呢?住2个3人间,可以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如果是8个人呢?该怎么安排呢?用表格记录下来. [3人间/间\&\&\&\&\&\&\&\&\&2人间/间\&\&\&\&\&\&\&\&\&]

如果有23个人去住宿呢?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小组合作,探讨住宿方法,并记录上表.

上述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安排人数较少时的住宿,又很自然地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数较多时如何安排住宿,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把满足题意的安排方法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样做,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2. 尊重知识的结构化

数学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在相关内容教学之后,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厘清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之间寻找最紧密的联系,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

例如,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但这三个内容的教学都遵循同一条算理: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因此,教学“整数加减法”时,可通过小棒图让学生理解:个位上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十位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只有相同数位对齐了,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 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通过文具商店购物的情境图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时,不能末尾对齐,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学生掌握了整数与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后,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就能更好地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习

更有效

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方法有所不同. 知识靠理解和接受才能获得,技能则要通过体验与实践才能形成,但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都需要学生的“感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的过程,从而促进数学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进而切实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1. 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探究、发展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既要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更应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时,可先复习旧知,让学生归纳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共同特点:都是把新图形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相等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我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提出问题(圆的面积怎么计算?)提出猜想(是否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验证猜想(操作体验)归纳方法实际应用. 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获取新知的一般方法:运用转化策略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 这种转化策略的运用,为学生后继探究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指明了研究方向.

2. 有效组织学习活动

首先,关注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 如果问题设计不到位,不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很难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时,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引导学生理解平行概念的问题. 在要求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之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学生分类引出平行线之后,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揭示平行线的概念之后,又引导学生以生活实例丰富对平行线的认识:“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师能较好地设计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其次,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标实施了十多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堂的变化,教师们都在自觉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但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热情不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并不均衡,往往是小组内几个活跃分子在交流,其他学生旁听. 在小组交流汇报时,往往是少数学生作代表,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结果. 而教师也往往更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小组学习的过程则被忽略了,因此,教师应努力还课堂于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参与交流展示,让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

第三,关注学生的反思活动. 反思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后进行总结与提炼,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知识间的沟通联系.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在回顾本课知识之后,出示了介绍笛卡儿由蜘蛛织网而创造出数对的过程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说数对的产生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在数学史中的价值有了进一步感受和体验.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习

更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需求,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主动,否则,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认为学习是一种繁重的任务.

1. 优化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因此,我们要围绕以人为本来开展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宽松、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满足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鼓励其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可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两只小兔子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自行车比赛,小白兔骑的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小灰兔骑的车轮是长方形,它们同时从家出发去小木屋. 猜一猜,最后哪辆自行车先到达终点?学生都猜想是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先到达终点,教师接着引导:“为什么圆形车轮先到达终点?”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热情.

3. 适当设置认知冲突

设置认知冲突容易使学生产生实现新的平衡的内在需求,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心理需求.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出示:8条同样长的彩带一共72厘米,每条长多少厘米?学生非常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我接着出示:有两种彩带,2条长彩带和6条短彩带,共72厘米,每条长彩带和每条短彩带各多少厘米?学生审题后,提出质疑:这题不能做. 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上一题可以求,这一题却不可以?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想法:“题目没有告诉我们长彩带和短彩带的长度关系,所以无法做. ”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下,师生顺势增添了“每条长彩带是短彩带的3倍”这一条件. “长彩带和短彩带之间的长度关系”,是用替换策略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里,教师把学生认知引向了失衡,把思维引向了问题的本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唯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上一篇:“上名校奖房子”不过是“炒状元”的变种 下一篇:基于数学史的勾股定理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