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召回”来得更猛烈些吧

时间:2022-07-26 11:16:11

就在“毒奶门”成为人们一个不断升级的噩梦时,9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举行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无疑暗合了消费者的关注焦点。尤其令记者关注的是,IT产品也被此次《条例》纳入了范围。近年来,笔记本电脑以及手机的电池爆炸伤人事件屡见不鲜,释放高危害颗粒的打印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某国际显卡巨头公然承认产品有缺陷,却不给消费者赔偿,买到问题显卡的用户只能自认倒霉。面对这些消费者集中关注的问题,《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能解决实质问题吗?

立法,为消费者做主

在爱好者网的一次调查中,网友们对《条例》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网友hbchine表示,如何保证其实施是最关键的问题,而网友唐风则说:“我认为,首先应该就‘缺陷产品’进行详细、全面的定义,如果连一个明确标准都没有的话,就更谈不上什么执行了。”的确,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能够导致召回的产品缺陷和通常意义上的质量问题有什么不同呢?就在我们对这个定义产生疑惑的时候,记者又接到一封读者的投诉信。

这位读者自称肖贝白(网名),在今年夏天购买了型号为k530c的索爱手机,但很快发现其号称200万像素摄像头的拍摄效果还不如其他品牌130万像素手机的。而当他回到售货的手机店提出换机时,竟发现这是索爱同型号手机的通病。“通病不是毛病,只能证明这手机就这样。不予退换!”营业员说。肖贝白不服气,又找到当地手机质量鉴定处,结果可想而知。此时,他想起《电脑爱好者》曾在2006年第24期刊登的一篇名为《索爱,缩水叫人如何爱?》的文章,肖贝白在信中询问记者,像这样的手机,算是应该实施召回的缺陷产品吗?

事实上,在听证会上,代表们提出意见较多的也是如何定义缺陷产品。《条例(草案)》将缺陷产品定义为因设计、生产、指示等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中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危及或者造成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产品。而消费者代表则提出,除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外,还应加入危害“财产安全”的内容,这正应和了美国对缺陷产品的认定;也有消费者代表建议,将存在“潜在危险”的产品纳入定义中。

据记者了解,2005年,索尼、佳能、尼康、富士等相机厂商曾因相机拍摄照片时会呈现全黑或者颜色无序,LCD或电子取景器会出现图像扭曲或无图像的情况而召回了大量产品,这与肖贝白遇到的情况有一定相似性。作为消费者代表,参加了9月24日听证会的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也不一定就是有缺陷的产品,但像肖贝白这样的情况,仍可以到质检机关投诉。按照目前设定的召回程序,质检机关会将投诉转达给厂商,先由厂商自检,并在9日内给出说法。如果消费者对结果不满意,质检部门则介入检测程序,符合召回条件的,便责令厂商召回。董正伟还建议将9日改为6日,增强时效性。

执法,让厂商绕不过责任

肖贝白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消费者在厂商面前的弱势地位。因此,我们不得不问,如果企业设法规避召回,执法部门将如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而企业又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呢?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在汽车行业,凯美瑞就曾在2006年“免费为用户更换螺丝和加装垫片”,而这之前,凯美瑞不断被车主质疑ABS传感器的螺丝存在质量问题。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仿佛从此事件中得到了启发。2008年,广州本田和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递交了关于部分轿车的市场服务活动报告。仔细想想不禁寒心,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2004年10月1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之后。

质检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刘兆彬表示:“《条例(草案)》规定,对能及时报告、主动召回缺陷产品的企业,且产品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应该承当相应的补救责任,但不予以行政处罚。但如果缺陷产品造成人身伤害,所导致的刑事责任和处罚,则不是这部法规能豁免的。反之,如果企业故意隐瞒产品的严重缺陷,而且没有提出召回,被相关国家机关抽查发现,那就要强制召回,并接受法律制裁。”

董正伟对记者说:“在听证会现场,我提出要把消费者的权利明确写进去,当企业不作为或质检机关不作为时,消费者还有上诉的权利。以往消费者遭遇质量问题,投诉到消协、工商部门,得不到满意答复的时候,并没有后续的维权手段。而在《条例》中,我们要加上这一条!”

“中国制造”遭遇召回法案

翻开2006年第24期《电脑爱好者》,特别策划的年底回顾专题以漫画的形式记载了一年的IT大事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个CS中匪扮相的大叔评价说,在手榴弹、手机和笔记本中,还是后两者的爆炸效果好。那时,包括戴尔、苹果、联想、东芝、富士通、夏普等公司都卷入了笔记本电脑电池召回事件。IT产业还从来没有如此大规模地遭遇到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质量问题。而2006年,也被业界冠以“电池召回年”。

索尼、广州本田、奔驰、杭州中策橡胶、苏宁电器……听证会上多达11人的企业代表团可谓众星云集,他们都表示支持《条例》的颁布。那么,IT企业在《条例》出台之际,又有着怎样的准备呢?记者也联系了两家有着“召回经验”的IT企业,英特尔和联想,但两家都通过其公关公司表示,离其召回事件的年代有些久,现在不便接受采访。华旗资讯工业设计总监许洪灏也表示,还没有听说有关《条例》的消息,也没有关注这方面的事情,至于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召回机制、有效实施召回等问题,更感觉无从谈起。看来,IT企业普遍对《条例》还没有做好准备。

计世资讯总经理曲晓东表示,在《条例》立法实施后,大企业受到《条例》的束缚,在产品召回时会增加很多成本,利润相对减少;一些中小企业则很可能直接倒闭(在今年年初新《劳动法》实施后,不少中小企业就因为负担不了增长的人力成本而死掉);而一些山寨企业如果借助自身分散、隐蔽性强的特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逃避《条例》,不执行产品召回,其成本反而很低。这种情况下,山寨企业不守法却可以生存得很好。因此,企业要想取得良性发展,一方面要求完善实施细则、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做好相应准备。

召回《条例》值得期待

与企业方颇显低调不同的是,消费者代表董正伟律师对《条例》的出台却显得十分乐观。他说:“我们太需要这么一个制度了,它早就应该出台了。从上个世纪开始,一些国外厂商就钻了我们国家没有这方面法规的漏洞,搞地域差别化的召回。在国外召回的产品,在国内充其量就是提供免费维修,这是一种国别‘歧视’!”他告诉记者,《条例(草案)》规定的“构成产品法律法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未构成产品质量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可处20万元以下罚款”,他认为惩罚力度还不够大,他建议应依据市场价格,按照生产和销售缺陷产品的数量计算销售额、处以销售额10~20倍的罚款;仍不能弥补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时,可以拍卖企业资产抵交罚款。“国外对此的处罚是很严厉的,罚款额度上不封顶。我们也应该加大处罚力度,让企业意识到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力宇评价说:“仍在进展中的三鹿奶粉事件,显然对《条例》的出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董正伟也表示,打铁要趁热,照目前的情况看,消费者代表关于加快执法部门、企业的反应时效;提高罚金、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消费者可诉机制这三大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非常高。

但记者认为,三大建议的提出正反应了消费者对如何保障执法力度的担心。的确,在以往的汽车召回中,有些让人感觉像是成本低廉的形式主义,反而成为厂商的宣传工具。而很多车主一致认同的汽车缺陷,厂商却视而不见。再回头看看肖贝白的投诉经历,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难道就不是因为消费者在执法过程中的权利和作用被忽视了吗?一部《条例》解决不了所有的事情,就像美国现在已经有至少十几项法案与产品召回制度有关,对产品召回的细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一样,我们也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真正做主。

上一篇:享受“在路上” 下一篇:去给美女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