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理想的距离

时间:2022-07-26 10:02:49

【摘 要】人都是有限的,因为他的存在就充满了非存在!这个论述对于我们个人本身,有很大的警醒与促进作用。它提醒我们去思考自己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并常能思考我们内心的本真需求而不至于沉沦与堕落,超越自我生存的非本真性。

【关键词】存在;羁绊;本真

存在主义是战后西方世界的主流哲学之一。它产生得很早,经过克尔凯郭尔,雅斯贝尔斯,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却又比较松散的哲学家群体。而萨特是他们的集大成者。关于存在主义共有三点我个人比较感兴趣,这三点也几乎构成了存在主义的主要结构和精髓。第一点,关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中充满非存在的论述,涉及我们个人存在的价值及有限性的体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把“存在问题”作为其思想的核心。人的存在是被动的,而人很容易被各种伦理道德社会法则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成为奴隶,在这种似乎预先规定好的法则与羁绊中迷失自己,失掉本真,即所谓沉沦。要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因为怕有具体的对象,而畏无对象,它只是一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此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本真的“在”之中。畏的极端表现是“死”。死是人生之大限。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本真状态返璞归真。海德格尔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特征后,就能冲破枷锁,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死是存在的极端性,我们必须承认死亡,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存在的有限性与暂时性。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他的存在就充满了非存在!这个论述对于我们个人本身,有很大的警醒与促进作用。它提醒我们去思考自己存在与发展的方向,并常能思考我们内心的本真需求而不至于沉沦与堕落,超越自我生存的非本真性。

第二点,关于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这是萨特的核心思想。这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完全相反的,而是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我在故我思”的思想。其实这点也比较客观地回答了“人之初,性本如何”的问题。人首先是存在了,才会去发展并产生质变,而不是在他出生之前就有定论和规则。所以这就得出两个结论:我们是绝对自由,我们也需对自己绝对负责。客观条件是存在的,但是否接受客观条件的束缚完全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很多人愿意把责任推给客观条件和上帝法则,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我们拥有绝对的自由来使我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当然,为何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拥有绝对自由呢?因为自由是很累的,它带给我们的不是悠闲自得心安理得,而是焦虑、痛苦和彷徨。因为我们须处处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他们为了逃避这种惶惑感与无依靠感,都将责任推给各种客观因素与固有的原则上去。要坚持这点是要付出代价的,我认为在行动上永远都不会从者如云。

第三点,他人是地狱。人与人的共在,容易出现两种相悖的情况,一种是为别人而活,任人摆布;另一种为颐指气使,任意摆布他人。而这两种情况,都有一方受到约束和限制,人们面临着要么把别人当做客体,要么自己成为别人的客体的矛盾。人们生活在一起,无论从精神,肉体,经济等等方面都是相互作用甚至是干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矛盾是永远的,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人们拥有相同的目标会齐心协力,但那只是暂时的。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另外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地狱,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之间冲突的内容和程度不同罢了。我们自由,我们做我们任意想去做的事,但每个人都如此,就不可避免的与他人产生冲突,到最后我们并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无论主动或被动的,我们都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心理感受。

人只能活一次,如何在这一次难能可贵的存活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如何去寻找这个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人的存在状态千奇百怪,作为自己内心的感觉,就取决于价值观了。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更需为他人和社会负责。所以他人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是地狱。如果怀着他人是地狱之心,生活和心情势必是很困顿的。在社会实践中,人难免会有惰性,很容易在一种生产制度、社会制度和生产环境下默默跟风最后被彻底奴役,而社会的进步,总是需要几个英雄人物。

有位先哲说过,艺术品本身并不伟大,但之中的思想和人文精神才是最伟大的。这便是我想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哲学倘若和艺术结合,是否也是一条比较可行之路?在历史上,哲学对于艺术是产生过很多副作用的。简言之,艺术此物对于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没有推动力的,它只是供人消遣的娱乐方式之一。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处在哲学之前的绝对精神旅程的最后阶段,它们是哲学在自我异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绝对精神在经历了艺术之后,艺术的哲学使命就完成了,因此它必将让位给哲学,艺术在此意义上走向了终结。因此,为了完成其哲学使命,艺术必须做哲学之所做。但是,哲学对艺术的压迫最终反过来殃及自身:艺术是哲学的一种异化形式,如果艺术是无能的,那么推论哲学也是无能的。所以我认为,艺术和哲学都应回归它们的自身,它们谁也不是谁的异化形式,它们分属两个范畴。它们有联系,会相辅相成也会相互抵触。而艺术这个脆弱的上层建筑,对于历史进步的作用是间接的,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各种行为,对于社会发展起的作用范畴,功能和强度是不一样的,很难用一组量化的数值来比对它们的绝对作用。社会的运作是需要一整套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缺少哪一环从理论上讲是行不通从实际上讲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艺术最直接的影响正是人的情感和内心,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来影响他的行为,进而影响历史。这是个间接的过程,又是一股非常强大而隐秘的力量,绝不容忽视。如果艺术丧失这个功用,它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我通过这几年的绘画感觉到,艺术借鉴哲学,和某些哲学思想与精神联系到一起,未尝不是一条可行之路,亦可证明此二者有合作之可能。当然,这点已有很多前辈尝试过,不乏在美术史上地位显赫的名作。我只不过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受这种方式的魅力并借此显示,写实绘画的出路不只有复古唯美一条而已。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与虚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简史[M].文利,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下一篇:装饰材料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