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2-07-26 08:15:18

刍议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摘要:《体育与健康》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许多年,至今大家依然在不断地探讨、研究和改革。而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和终身体育制度的形成。现在,学生终身体育观依然“缺失”,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要负很大的责任。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不是短暂行为,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强调身心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锻炼习惯 养成 自我指导 终身体育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中,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中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现在,虽然课程在不断地改革中,但体育教育的注意力依然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竞争、需求。而学生终身体育观的缺失,学校体育的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因此,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指导锻炼的能力、体育运动的能力,奠定一个厚实的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1.要转变教师的职能,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教师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前提,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意识,努力更新知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由“技术型”教师向“智能型”教师转变,由单纯的传习运动技艺模式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

2.要让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比如,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倍;某高校全校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有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2007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著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3.让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形成最佳衔接

学校还要将体育教学、运动竞赛、课外活动等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在完成教学外,还能指导校外活动与竞赛。那么,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学校体育多样化教学和多种职能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促使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

4.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促使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形式,如校报、橱窗、黑板报,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比赛、俱乐部、体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体育运动项目多,内容众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场地,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在良好的环境中,在发挥、展示他们特长的同时,掌握终身锻炼的技能,同时促使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运动的能力

1.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

新课标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心理学认为“兴趣爱好是活动的动力”。所以,在学校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使他们享受体育的乐趣。有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明确锻炼目的,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锻炼自觉性,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运动的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近些年来,学生体质连续下降20年后的今天,学生的体质健康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根本原因在于教学体系。为了初三的体育加试,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贯彻课改的精神。例如,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也阻碍了发掘学生的运动才能。因此,结合《国家体质锻炼标准》的对学生素质达标的要求,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新课改确立的“目标统领内容”,为一线的体育教师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积极性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三、培养学生自我指导锻炼的能力

1.让学生参与教学,自我指导进行锻炼

自我锻炼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后天培养才能产生的,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指导锻炼的能力极为重要。

在教学中,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活动内容中或自己想到的能达到目标的活动,自主选择,并自己组织进行“上课”,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即步骤),经由教师帮助指导,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还可以互相交流、评价。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等对身体有何作用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满足了学生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2.关注早期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持之以恒

学生对未来运动方式的选择与喜爱程度,深受早期参加锻炼时获得的心理感觉影响。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天赋与特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项目,助其所好,让学生对早期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感到有乐趣,他们才会持之以恒,把其作为终身体育来进行锻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的性格,要求摆脱被动的从属地位。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秉承“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身受益”的意识和觉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通过体育实践,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自然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认识体育,自觉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标准.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杨贵仁.让孩子们动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4,(1).

[4]邱裕良,贾颖战.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我校定向越野特色教学与身心素质培养研究 下一篇:如何提高职中学生的技能训练效率